非浮则必虚其里也。至脉体之为虚为实,
本不因浮沉而变,实则浮沉皆有余,虚则浮沉皆不足。而轻取之与重按,
势有不同。则夫脉之实者,愈按愈实,虚者愈按愈虚。盖重按则脉被遏抑,实者鼓击 有力,故愈形其实,虚者无力鼓击,故愈形其虚。是则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止可言浮而虚者,不可言浮而实者也。或曰∶如子言,浮而实者愈按愈实,是三候 皆有,又何以名之为浮乎?曰∶浮脉本浮,按抑之而后沉,不按之则仍浮,故曰浮 也。又问∶亦有脉浮而言表虚,何也?曰∶外感发汗太过,或内伤自汗太多,皆令 表阳虚,气外越,故浮也。
迟数得于禀赋,则性躁急者脉多数,性宽缓者脉多迟。变于时令,则晴燠 而脉躁,阴寒而脉静也。至其应病,则亦如之矣。仲景以迟为脏寒,数为腑热,可 不泥。以腑亦有寒,脏亦有热也。
滑涩亦有得之禀赋者乎?曰∶富贵之子,神气通畅,则脉亦流畅;贫贱之子,
神气沮抑,则脉亦蹇滞,此即《太素》以脉之滑涩论穷通之意也。若夫时令,则肝 脉属春而微滑,肺脉属秋而微涩矣。至其应病,则本乎气血之通塞耳。
<目录>卷之五·四诊\切脉<篇名>脉之行动属性:伏沉极为伏,按至骨乃见,或竟有不见者。
动,跳动之意,大惊多见此脉。盖惊则心胸跳突,故脉亦应之而跳突也,必带数,
故上文系之数脉条下。
张仲景曰∶若数脉见于关,(观若字,则关是偶举可知,非动脉止见于关也。)上下无头尾,(状 其圆而突耳,非真上不至寸,下不至尺也。)如豆大,厥厥动摇者,名曰动。
<目录>卷之五·四诊\切脉<篇名>脉之歇止属性:脉之歇止者有三∶ 结 脉来迟,时一止而复来者,曰结。如人之徐行而歇也。
促 脉来数,时一止而复来者,曰促。如人之疾行而蹶也。数亦名促,此之促,
指歇至言,须分别观之。
代 结促之止无常数,代之止有常数。(常数,即下文四十动三十动之数。)代,又为更代 之称,别见胃气条,义与此异,须分别观之。
《内经》曰∶脉一日一夜五十营,(营运也。经谓人周身上下,左右前后,凡二十八脉,共长一十 六丈二尺,五十运计长八百一十丈。呼吸定息,脉行六寸,一日夜行八百一十丈,计一万三千五百息。
按此伪说也,人一日夜岂止一万三千五百息哉。)五十动而不一代者,(代,歇至也。)五脏皆受气。
四十动一代者,一脏无气。(肾气先尽也。其吸不能至肾,止至肝而还。景岳曰∶观此,则下 文所谓二脏 三脏云云者,当自远而近,以次而短,由肾而肝而脾而心而肺。故凡病将死者,必气促,
仅呼吸于胸中数寸之间而 已。)三十动一代者,二脏无气。二十动一代者,三脏无气。十动一代者,四脏无气。
不满十动一代者,五脏无气,予之短期。(此皆死在旦夕。而王氏《脉经》谓一脏无气,后四岁死,
二脏无气,后三岁死,云云,恐非。)
<目录>卷之五·四诊\切脉<篇名>脉配四时五脏属性:《内经》曰∶春脉如弦。(如弦则非过弦可知。通指六脉言,非单指左关。下仿此。)
春脉者肝也,
东方木也,万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气来 (同软)。弱(和柔之意)轻虚(向浮之意)而滑,
端(正也)直 以长,曰弦。其气来实而强,(坚劲也。)此谓太过,病在外。(外感也,邪盛故脉强。)
不实而微,
此谓不及,病在中。(内伤也,正虚故脉弱。按长弦紧三脉,相似而不同。盖弦而软者为 长,强者为紧也。
此所言如弦者,实即长。所言太过,乃弦而且紧。观虚软实强字可见,勿以此弦字与他处 弦紧弦字同论。)
夏脉如钩。(钩,曲也。脉来洪盛,如涌起而曲也,言其大而有力。)夏脉者心也,
南方火也,万 物之所以盛长也,故其气来盛(来盛,浮大也。凡脉自骨肉之分出于皮肤之际,曰来)去衰,曰 钩。(凡脉自皮肤之际还于骨肉之分,曰去,衰减也。浮取有余,沉取不足,时当发泄,大 而有虚象也。)其气来 盛去盛,(大且实也。)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不盛,去反盛,(浮取不足,沉取有余,是沉意 反多于浮。)此谓不及,病在中。(不言来不盛去不盛,而言来不盛去反盛者,以来不盛去反盛,
似为有余于内,不知此乃反浮为沉,火失其职,即为不足也。)
秋脉如浮。(如浮,则非过浮可知。)秋脉者肺也,西方金也,万物之所以收成也。故其 气轻虚以浮,来急(收引之意)去散,(散漫之意,浮取则收敛,重按则散漫。盖秋令收而未藏,
故脉体如此。)
故曰浮。其气来毛,(义取毛之轻浮,浮之太过者也。)而中央坚,两旁虚,(虚犹散也。惟 两旁散,而 中央不散,与上所谓去散者异矣。而中央曰坚,则亦非但收敛而已,亦与来急异也。)此 谓太过,病在外。
其气来毛而微,此谓不及,病在中。
冬脉如营。(如营垒之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