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145-医宗金鉴-第47页

躁,故发作有时也。不须以小承气汤试之 ,直以大承气汤下其燥屎,大便利自可愈也。
【集注】
方有执曰:病人,谓凡有病之人,而证犯如此者,则皆当如此治之。此示人辨凡百胃 实之大旨也。
程应旄曰:攻法,必待有燥屎,方不为误攻。所以验燥屎之法,不可不备,无恃转失 气之一端也。病人虽不大便五、六日,屎之燥与不燥未可知也。但绕脐痛,则知肠胃 干,屎无去路,滞涩在一处而作痛;烦躁发作有时者,因屎气攻动,则烦躁发作;又 有时伏而不动,亦不烦躁,而有绕脐痛者,断其不大盒饭无差矣,何大承气汤之不可 攻耶!
@@@ 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 也,宜大承气汤。
【注】
此承上条以明其治也。下之未尽,仍当下之。乃大下之后,六、七日后不大便,烦亦 不解,腹仍满痛者,此有燥屎下之未尽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气汤复 下之自愈也。
【集注】
程知曰:大下之后,宜乎病解矣,乃复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而腹满痛,此必有燥 屎未尽而然。盖宿食因热复为之结□也。
@@@ 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 子豉汤主之。
【注】
阳明经病下之,身热未除,手足温,不结胸者,是所陷之邪浅也。心中懊□,饥不能 食,但头汗出者,是阳邪蒸郁于胸膈间也。故宜栀子豉汤涌其热也。
【集注】
程知曰:其外有热者,经邪未解也;手足温者,热入未深也。
程应旄曰:懊□扰胃,故饥不能食。热郁气蒸,故但头汗出。
魏荔彤曰:表邪未全入里,乃即以为胃实而遽下之,则其外仍有热,究不能随下药而 荡涤也。于是虽热而不潮,手足虽温而无濈然之汗出,则是在表者,仍在表而下之,
徒伤其里耳!即不至于全在太阳者,误下成结胸,而心下懊□,饥不能食,但头汗出 ,其阳明蒸蒸之热,为阴寒之药所郁,俱凝塞于胸膈之上,其证已昭然矣。但病仍带 表,既不可再下,且已入里,又不可复发汗,惟有主以栀子豉汤,仍从太阳治也。
@@@ 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
【注】
伤寒三阳多有呕证,以其风寒之表未除,胸中阳气为寒所郁,故皆不可攻下也。其干 呕而恶寒发热者,属太阳也。喜呕而寒热往来者,属少阳也。今虽祗有恶寒、不恶寒 、大便□之阳明证,而呕多亦不可攻之,其气逆在上而未敛,为实也。
【集注】
沈明宗曰:恶寒发热之呕属太阳,寒热往来之呕属少阳,但恶热不恶寒之呕属阳明。
然呕多则气已上逆,邪气偏侵上脘,或带少阳,故虽有阳明证,慎不可攻也。
@@@ 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
【注】
阳明,谓阳明里证。中风,谓太阳表证也。口苦咽干,少阳热证也。腹满,阳明热证 也。微喘,发热恶寒,太阳伤寒证也。脉浮而紧,伤寒脉也。此为风寒兼伤表里同病 之证,当审表里施治:太阳、阳明病多,则以桂枝加大黄汤两解之。少阳、阳明病多 ,则以大柴胡汤和而下之。若惟从里治,而遽以腹满一证,为热入阳明而下之,则表 邪乘虚复陷,故腹更满也;里热愈竭其液,故小便难也。
【集注】
程知曰:此言阳明兼有太阳、少阳表邪,即不可攻也。阳明中风,热邪也,腹满而喘 ,热入里矣。然喘而微,则未全入里也。发热恶寒,脉浮而紧,皆太阳未除之证,口 苦咽干,为有少阳之半表半里,若误下之,则表邪乘虚内陷,而腹益满矣。兼以重亡 津液,故小便难也。
程应旄曰:此条与太阳大青龙证同。太阳以风寒持其荣卫,故有烦躁证而无腹满证;
此以风寒持住阳明,故有腹满证而无烦躁证。然口苦、咽干,实与烦躁同其机兆也。
@@@ 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 则躁,心愦愦反□语。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 膈,心中懊□,舌上胎者,栀子豉汤主之。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 主之。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
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
【注】
此承前条互发其义,以明其治也。前条表证居多,戒不可误下;此条表里混淆,脉证 错杂,不但不可误下,亦不可误汗也。若以脉浮而紧,误发其汗,则夺液伤阴。或加 烧针,必益助阳邪,故□语烦躁,怵惕愦乱不眠也。或以证之腹满,恶热,而误下之 ,则胃中空虚,客气邪热,扰动胸膈,心中懊□,舌上生胎,是皆误下之过,宜以栀 子豉汤一涌而可安也。若脉浮不紧,证无懊□,惟发热,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为 太阳表邪已衰,阳明燥热正甚,宜白虎加人参汤,滋液以生津。若发热渴欲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