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花青皮 ( 去y ) 三分 木香五分 橘皮 ( 去白 )  白茯苓 人
参 猪苓以上各一钱五分 神麴 ( 炒 )  泽泻 干姜 白术以上各
二钱 白豆蔻仁 葛花 砂仁以上各五钱, , 右为细末, 和匀, 每服
三钱, 白汤调下. 但得微汗, 酒病去矣. 不可恃此过饮, 频服取汗,
损人天年.
【注】酒为水谷精液所化, 体湿性热, 少饮则能调和气血, 流畅阴阳
,内助中气, 捍御外邪. 若过饮无度, 轻则伤人脾胃, 重则损人神气
.所以酒困之人, 昏晕烦乱, 干呕恶心, 饮食即吐, 百体酸软, 身热
头疼, 嘈杂吞酸, 胸膈痞塞, 口燥舌干, 手足颤摇, 心神恍惚, 不思
饮食, 小便浑浊, 大便溏泻, 此皆湿热伤形与气也.
【按】李杲曰: 酒病者, 往往以大热, 大寒下之者, 是无形元气受病
,反下有形阴血, 乖误甚矣. 大热则伤阴, 大寒则伤胃, 元气消亡,
七神无根据, 折人寿命, 不然则虚损之病成矣. 故制此方, 君葛花, 佐
以辛香之品; 用神麴, 佐以快气之品; 用苓泽, 佐以甘温之品. 服后
取汗, 是谓外解肌肉, 内清阳明, 令上下, 内外, 分消其患, 使胃中
秽为芳变, 浊为清化, 泰然和矣.



<目录>卷三\删补名医方论

<篇名>平胃散

属性:治湿淫于内, 脾胃不能克制, 有积饮, 痞膈, 中满者.
苍术 ( 米泔浸七日 ) 五斤 陈皮 ( 去白 )  厚朴 ( 姜汁炒 ) 各
三斤 甘草 ( 炙 ) 三十两, 右为末, 每服二钱, 姜汤下, 日三服.
或水煎, 每服五钱.
【集注】柯琴曰: 『内经』以土运太过曰敦阜, 其病腹满; 不及曰卑
监,其病留满痞塞. 张仲景制三承气汤, 调胃土之敦阜. 李杲制平胃
散,平胃土之卑监. 培其卑者, 而使之平, 非削平之谓, 犹温胆汤用
凉剂, 温缓而使之和, 非用温之谓. 后之注本草者, 曰: 敦阜之土,
宜苍术以平之; 卑监之土, 宜白术以培之. 若以湿土为敦阜, 将以燥
土为卑监耶? 不审敦阜属燥, 卑监属湿之义, 因不知平胃之理矣. 二
术甘苦, 皆燥湿健脾之用, 脾燥则不滞, 所以能健运而得其平. 第二
术白者柔而缓, 苍者猛而悍, 此取其长于发汗, 迅于除湿, 故以苍术
为君耳. 不得以白补, 赤泻之说, 为二术拘也. 厚朴色赤苦温, 能助
少火以生气, 故以为佐. 湿因于气之不行, 气行则愈, 故更以陈皮佐
之.甘先入脾, 脾得补而健运, 故以炙甘草为使. 名曰平胃, 实调脾
承气之剂欤! 张洁古取『金匮』之枳术汤以为丸, 枳实之峻重于厚朴
,且无甘草以和之, 虽倍白术, 而消伐过于此方, 昧者以术为补而久
服之, 不思枳实峻削而不宜多服也.



<目录>卷三\删补名医方论

<篇名>枳术丸

属性: 治胃虚湿热, 饮食壅滞, 心下痞闷.
白术 ( 土炒 ) 二两 枳实 ( 麸炒 ) 一两, 右为细末, 荷叶煨陈米
饭为丸, 如椒目大, 白汤下.
【集注】李杲曰: 白术苦甘温, 其苦味除胃中之湿热, 其甘温补脾家
之元气. 多于枳实一倍. 枳实味苦温, 泄心下痞闷, 消胃中所伤. 此
药下胃所伤不能即去, 须一, 二时许, 食乃消化. 先补虚, 而后化所
伤,则不峻厉矣. 荷叶状如仰盂, 于卦为震, 正少阳甲胆之气, 饮食
入胃, 营气上行, 即此气也, 取之以生胃气. 更以煨饭和药, 与术协
力,滋养谷气而补脾胃, 其利大矣. 若用峻厉之药下之, 传变诸证 ,
不可胜数.



<目录>卷三\删补名医方论

<篇名>资生丸

属性: 治妇人妊娠三月, 脾虚呕吐, 或胎滑不固. 兼丈夫调中
养胃, 饥能使饱, 饱能使饥, 神妙难述.
人参三两 茯苓二两 白术三两 山药二两 薏苡仁两半 莲肉二两
 芡实两半 陈皮二两 麦蘖二两 神麴二两 白豆蔻八钱 桔梗一
两 藿香一两 川黄连四钱 砂仁两半 白扁豆两半 山查两半, 右
十八味, 为细末, 炼蜜丸, 弹子大, 每服二丸, 米饮下.
【集注】罗谦甫曰: 此方始于缪仲醇, 以治妊娠脾虚及胎滑. 盖胎资
始于足少阴, 资生于足阳明. 故阳明为胎生之本, 一有不足, 则元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