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 此心之脾胃病也, 当加泻心火之药. 脉兼见浮涩,
证兼见短气, 气上, 喘咳, 痰盛, 皮涩一二证, 此肺之脾胃病也, 当
加泻肺及补气之药. 脉兼见沉细, 证兼见善欠, 善恐一二证, 此肾之
脾胃病也, 当加泻肾水及泻阴火之药. 所以言此者, 欲人知百病皆从
脾胃而生, 处方者当从此法加时令药也.



<目录>卷三\删补名医方论

<篇名>清暑益气汤

属性: 长夏湿热蒸炎, 四肢困倦, 精神减少, 身热气高,
烦心便黄, 渴而自汗, 脉虚者, 此方主之.
人参 黄耆 甘草 白术 神麴 五味子 青皮 升麻 干葛 麦冬
 黄柏 泽泻 广橘皮 苍术钱半 当归, 姜三片, 枣二枚, 去核,
水煎服.
【集注】吴琨曰: 暑令行于夏至, 长夏则兼湿令矣. 此方兼而治之.
炎暑则表气易泄, 兼湿则中气不固. 黄耆所以实表, 白术, 神麴, 甘
草所以调中. 酷暑横流, 肺金受病, 人参, 五味, 麦冬, 所以补肺,
敛肺, 清肺, 经所谓扶其所不胜也. 火盛则水衰, 故以黄柏, 泽泻,
滋其化源. 津液亡则口渴, 故以当归, 干葛, 生其胃液. 清气不升,
升麻可升; 浊气不降, 二皮可理. 苍术之用, 为兼长夏之湿也. 程应
旄曰: 人知清暑, 我兼益气, 以暑伤气也. 益气不独金能敌火, 凡气
之上腾而为津, 为液者, 回下即为肾中之水. 水气足, 火淫自却也.



<目录>卷三\删补名医方论

<篇名>清燥汤

属性: 治痿厥之病, 腰以下痿软不能动, 行走不正, 两足欹侧
.
黄连 黄柏 ( 酒炒 )  柴胡以上各一分 麦冬 当归身 生地 猪
苓 炙甘草 神麴以上各二分 人参 白茯苓 升麻以上各三分 橘
皮 白术 泽泻以上各五分 苍术一钱 黄耆一钱五分 五味九枚,
右?? 咀, 如麻豆大, 水二盏半, 煎一盏, 去滓, 空心温服.
【注】清暑益气汤与此方均治湿暑之剂: 清暑益气汤, 治暑盛于湿,
暑伤气, 所以四肢困倦, 精神减少, 烦渴身热, 自汗脉虚, 故以补气
为主, 清暑为兼, 稍佐去湿之品, 从令气也. 此方治湿盛于暑, 湿伤
形,所以李杲曰: 六, 七月之间, 湿令大行, 子能令母实, 湿助热旺
而刑燥金, 绝其寒水生化之源, 源绝则肾亏, 痿厥之病作矣. 故以清
暑变为清燥, 佐泻热利湿之药, 从邪气也. 是方即清暑益气汤. 去葛
根者, 以无暑外侵之肌热也. 加二苓者, 专去湿也. 加黄连, 生地,
专泻热也. 二苓佐二术, 利水燥湿之力倍. 连, 地佐黄柏, 救金生水
之功多. 中气益, 则阴火熄而肺清矣. 湿热除, 则燥金肃而水生矣.
肺清水生, 则湿热痿厥之病, 未有不愈者也. 但此方药味, 性偏渗泻
,若施之于冬春, 水竭髓枯骨痿, 或非湿热为病者, 反劫津液, 其病
愈甚, 则为谬治矣.



<目录>卷三\删补名医方论

<篇名>白术附子汤

属性: 治寒中腹胀满, 作涎作清涕; 或多溺足下痛, 不能
任身履地, 骨乏无力, 喜睡, 两丸多冷, 时作阴阴而痛, 或妄见鬼状
,梦亡人, 腰背, 胛眼, 腰脊皆痛.
白术 附子 ( 炮, 去皮脐 ) 苍术 陈皮 厚朴 ( 姜制 ) 半夏 (
汤洗 ) 茯苓 猪苓 ( 去皮 ) 半两 泽泻 肉桂四钱, 右锉如麻豆
大,每服半两, 水三盏, 姜三片, 同煎至一盏, 去滓, 食前温服. 量
虚实加减多少.
【注】李杲云: 脾胃之证, 有热中, 有寒中. 热中者, 是火乘土位之
病,则当上举清阳, 下消阴火, 故用补中益气, 泻阴火升阳等汤. 寒
中者, 水反侮土之病, 则当下伐水邪, 中燥脾湿, 故用二苓, 术, 泽
,苍, 陈, 朴, 夏, 更用桂, 附, 壮阳胜寒, 流通血脉, 寒中之病自
可愈也.
【按】李杲制此方, 施之于脾胃寒湿内盛, 胀满多溺, 涎涕外盛, 足
软,腰脊, 丸痛, 而气不虚者, 宜矣. 若其人中气已虚, 内外寒湿又
盛,水来侮土者, 总不若理中汤加附子, 苍术, 茯苓为愈也.



<目录>卷三\删补名医方论

<篇名>葛花解酲汤

属性: 治酒客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