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茱萸一升 人参三两 生姜六两 大枣十二枚
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
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注】
呕而肠鸣,肠虚而寒也。呕而心下痞,胃实而热也,并见之,乃下寒上热,肠虚胃实
之病也,故主之半夏泻心汤,用参、草、大枣以补正虚,半夏以降客逆,干姜以胜中
寒,芩、连以泻结热也。
【集注】
程林曰:呕而肠鸣心下痞者,此邪热乘虚而客于心下,故用芩、连泄热除痞,干姜、
半夏散逆止呕。「内经」曰:脾胃虚则肠鸣。又曰:中气不足,肠为之苦鸣。人参、
大枣、甘草,用以补中而和肠胃。



<目录>卷三\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第十七

<篇名>半夏泻心汤方

属性:半夏(洗)半升 黄芩 干姜 人参各三两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 甘草(炙)三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
干呕吐逆,吐涎沫,半夏干姜散主之。
【注】
有声有物谓之呕,有声无物谓之哕,即干呕也。今有声无物而吐涎沫,故曰干呕。吐
逆,吐涎沫也。干呕吐酸苦,胃中热也;干呕吐涎沫,胃中寒也,主之半夏干姜散,
温中止呕也。



<目录>卷三\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第十七

<篇名>半夏干姜散方

属性:半夏 干姜等分
右二味,杵为散,取方寸匕,浆水一升半,煎取七合,顿服之。
@@@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茱萸汤主之。
【注】
干呕吐涎i者,以半夏干姜散,温中止呕也。若更头痛,此属寒气盛而逆之甚也,故
用吴茱萸汤,温寒下气,大折冲逆之势也。
【集注】
徐彬曰:上焦有寒,其口多涎,上焦既有寒邪,格阳在上,故主头痛,用吴茱萸温补
以驱浊阴也。
李□曰:太阴、少阴经,从足至胸,俱不上头,二经并无头痛证。厥阴经上出额,与
督脉会于巅,故干呕吐涎沫者,里寒也,头痛者,寒气从经脉上攻也。不用桂、附,
用吴茱萸者,以其入厥阴经故耳!余皆温补散寒之药。
@@@
干呕而利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注】
干呕者,胃气逆也,若下利清彻,乃肠中寒也。今下利浊粘,是肠中热也,故用黄芩
汤以治其利,合半夏生姜汤,以治干呕也。
【集注】
程林曰:中焦不和,则气逆于上而作呕,迫于下而为利,故用半夏、生姜,入上焦而
止呕;甘草、大枣,入中焦而和脾;黄芩、芍药,入下焦而止利。如是则正气安而邪
气去,三焦和而呕利止矣。
魏荔彤:此呕为热逆之呕,利为挟热之利。



<目录>卷三\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第十七

<篇名>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

属性:黄芩三两 甘草(炙)二两 芍药二两 半夏半升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右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
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
【注】
吐者,有物无声之谓也。朝食暮吐者寒也,食已即吐者火也,以寒性迟,火性急也。
故以大黄甘草汤,缓中泻火,火平自不吐也。
【集注】
王肯堂曰:病人欲吐者,不可下之,又用大黄甘草治食已即吐,何也?曰:欲吐者,
其病在上,因而越之可也,而逆之使下,则必抑塞愤乱而益甚,故禁之。若既已吐矣
,吐而不已,有升无降,则当逆而折之,引令下行,无速于大黄,故取之也。
程林曰:经云:诸逆冲上,皆属于火。食已即吐,是胃热上逆而不能容食,与反胃寒
呕水饮不同,故用是汤以平胃热。
高世蛟唬菏骋鸭赐抡撸非宿谷不化之胃反,乃火热攻冲之吐逆。



<目录>卷三\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第十七

<篇名>大黄甘草汤方

属性:大黄四两 甘草一两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
病人欲吐者,不可下之。
【注】
病人欲吐,上越之势方盛,故不可下之。若病人吐后,其势衰矣,因其衰而济之,故
已吐有可下之法也。
【集注】
徐彬曰:治病之法,贵因势利导,故「内经」曰:在上者越之,在下者竭之。今病欲
上吐,不可强之使下,凡病皆然。故曰:病人欲吐者,不可下之。
程林曰:按「欲」字,乃吐而未吐之义。
@@@
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中愦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