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寒邪尚在,是为未解也。
@@@ 下利,有微热而渴,脉弱者,令自愈。
【注】
下利大热而渴,则为邪盛,脉弱则为正虚,不能愈也。今微热而渴,脉弱者,邪正俱 衰,故知自愈也。
【集注】
程林曰:下利大热而渴,则偏于阳,无热不渴,则偏于阴,皆不能愈;以微热而渴,
知阴阳和,脉弱,知邪气去,故即自愈。
@@@ 下利,脉数而渴者,令自愈;设不差,必清脓血,以有热故也。
【注】
此承上条邪正俱衰,病当自愈而不愈之义也。设不差者,则必表和,热退而数渴,仍 然是里热未除也,故圊脓血。
【集注】
魏荔彤:下利,固以阳气有余为吉,又不可太盛,成热邪伤阴,致阳复有偏胜之患。
@@@ 下利,寸脉反浮数,尺中自涩者,必圊脓血。
【注】
此承上表里已和,病当自愈而不愈之义也。下利里病,而得浮数表脉,故曰:脉反浮 数也。但尺中自涩,则知热陷血分,必圊脓血也。
【集注】
徐彬曰:下利属寒,脉应沉迟,反浮数,其阳胜可知。而尺中自涩,涩为阳邪入阴,
此亦热多,故曰:必圊脓血。
程林曰:寸脉浮数,为热有余,尺脉自涩,为血不足,以热有余,则挟热而便脓血。
@@@ 下利,三部脉皆平,按之心下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注】
下利之人,心下□者,诸泻心汤证也。若寸、关、尺三部脉皆平实有力,虽下利,宜 攻坚也。
【集注】
李□曰:下利,按之心下坚者,实也。设或脉见微弱,犹未可下,今三部脉皆平,则 里气不虚可知,自宜急下之,此凭脉又证书之法也。
<目录>卷三\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第十七<篇名>大承气汤方属性:(见痉病中)
@@@ 下利,脉迟而滑者,实也,利未欲止,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注】
脉迟不能兼滑,惟浮取之迟,沉取之滑,则有之矣。今下利脉迟而滑,谓浮迟而沉滑 也。浮迟则外和,沉滑则内实。欲止内实之下利,当下之,积去则止,宜大承气汤。
【集注】
尤怡曰:脉迟为寒,然与滑俱见,则不为寒而反为实,以中实有物,能阻其脉迟行。
夫利因实而致者,实不去则利不止,故宜急下。
@@@ 下利,脉反滑者,当有所去,下乃愈,宜大承气汤。
【注】
下利脉反滑者,是病脉实,不相宜也。若其人形气如常,饮食如故,乃有当去之积未 去也,下之乃愈,宜大承气汤。
【集注】
赵良曰:下利虚证也,脉滑实脉也,以下利之虚证,而反见滑实之脉,故当有所去也 。
程林曰:经云:滑为有宿食,故当下,去之而利自止矣。
@@@ 下利已差,至其年月日时复发者,以病不尽故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注】
下利差后,至其或年、或月、或日而复发其利者,此宿食积病,攻之不尽故也。若其 人形气不衰,饮食尚强,当攻其未尽,自不复发其利也,宜大承气汤。
【集注】
沈明宗曰:此旧积之邪复病也。下利差后,至其年月日时复发者,是前次下利之邪,
隐僻肠间,今值藏府司令期,触动旧邪而复发;无隐僻之根未除,终不能愈,故用大 承气迅除之耳。
@@@ 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小承气汤主之。
【注】
下利里虚证也,谵语里实证也,何以决其有燥屎也?若脉滑数,知有宿食也;其利秽 粘,知有积热也;然必脉证如此,始可知其有燥屎也,宜下之以小承气汤。于此推之 ,而燥屎又不在大便□不□也。
【集注】
李□曰:经曰:实则谵语,故知有燥屎宜下。
<目录>卷三\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第十七<篇名>小承气汤方属性:大黄四两 厚朴(炙)三两 枳实(炙)大者三枚 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三服,得利则止。
@@@ 下利,脉反弦,发热身汗者,自愈。
【注】
下利,脾病也。弦,肝脉也。脾病不当见弦脉,故曰脉反弦也。下利里病也,发热表 证也,若发热身汗,则为表与里和,虽脉弦亦可自愈也。
@@@ 下利,脉沉弦者下重,脉大者为未止,脉微弱数者为欲自止,虽发热不死。
【注】
沉主里,弦主急,下重后重也。下利脉沉弦者,故里急后重也。滞下之证,发热脉大 则邪盛为未已也,脉微弱数者则邪衰,病当自止,虽发热不死也。由此可知脉大身热 者死也。
@@@ 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注】
此承上条以明治其也。下利脓血,里急后重,积热已深,故以白头翁汤大苦大寒;寒 能胜热,苦能燥湿,湿热去,下重自除矣。
【集注】
程林曰:热利下重,则热迫于肠胃,非苦不足以坚下焦,非寒不足以除热,故加一「 热」字,别以上之寒利。
尤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