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脉也;口中气出,唇口
干燥胃经热也;蜷卧足冷,少阴寒也;鼻中涕出,表伤风也;舌上胎滑,里无热也。
似此表里、阴阳、寒热、虚实,杂揉未定之病,慎勿妄治,则当审其孰轻、孰重、孰
缓、孰急,先后施治可也。到七日以来,其人微发热手足渐温者,此阴退阳复为欲解
也;若到八日以上,反大发热者,乃邪盛正衰,此为难治也。设使恶寒知尚在表,若
呕必欲入里也。腹内痛者,知邪已入里,内攻必欲下利也。
【集注】
方有执曰:微发热邪退也,大发热邪盛也,恶寒尚在表也,腹内痛已入里也。
@@@
脉阴阳俱紧,至于吐利,其脉独不解,紧去入安,此为欲解。若脉迟至六、七日不欲
食,此为晚发,水停故也,为未解,食自可者为欲解。
【按】
紧去入安之「入」字,当是「人」字,人安谓不吐利也,必是传写之讹。「此为晚发
,水停故也」二句,与上下文义不属,当是衍文。
【注】
此发明脉阴阳俱紧,内外寒甚,至于吐、利解不解之义也。吐利后脉仍紧,为邪未尽
不解也;紧去脉缓,为邪尽人安欲解也。若紧去脉迟,至六、七日不欲食者,则胃未
和为未解也;若欲食者,则胃已和,虽脉迟亦为欲解也。
【集注】
成无己曰:脉阴阳俱紧,为寒气甚于上下,至于吐利之后,紧脉不罢者,为其脉独不
解,紧去则人安为欲解也。
@@@
寸口脉浮而大,浮为虚,大为实,在尺为关,在寸为格,关则不得小便,格则吐逆。
【注】
平脉以脉内外候关格,此以脉尺寸候关格。于此推之,凡阴阳盛极皆病关格,而不必
定在内外尺、寸也。寸口脉浮而大,浮为正气虚,大为邪气实,在尺则阴邪实,关闭
正气不能宣,名曰关,关则不得小便也。在寸则阳邪实,格拒正气不能化,名曰格,
格则吐逆也。
【集注】
张锡驹曰:浮大之脉在于尺,则为关阴,阴气不能施化,故不得小便。浮大之脉在于
寸,则为格阳,阳气不能宣通,故吐逆。
@@@
脉浮而滑,浮为阳,滑为实,阳实相搏,其脉数疾,卫气失度,浮滑之脉数疾,发热
汗出者,此为不治。
【注】
浮为阳,滑为实,阳实相搏,其脉行于脉外者,数且疾矣。卫气行疾,荣气行迟,荣
卫不相辅而行,故曰失度。浮、滑、数、疾,有余之脉,见发热无汗有余之证,脉证
相合则为可治 ;若见发热汗出不足之证,脉证不合,不治明矣。
【集注】
成无己曰:浮、滑、数、疾之脉,发热汗出解者,邪气退也。若不解者,正气脱也,
必不可治。经曰:脉阴阳俱盛大,汗出不解者死。
@@@
脉浮而数,浮为风,数为虚,风为热,虚为寒,风虚相搏,则洒淅恶寒也。
【按】
数为虚之「虚」字,当是「热」字。「风为热,虚为寒」二句当是衍文。风虚相搏之
「虚」字,亦当是「热」字。
【注】
风寒在表则脉浮紧,风热在表则脉浮数,表受风邪,故洒淅恶寒也。
@@@
诸脉浮数,当发热而洒淅恶寒,若有痛处,饮食如常者,蓄积有脓也。
【注】
诸脉浮数,谓寸、关、尺六脉俱浮数也。浮则为风,数则为热,风热遏郁于表,则当
发热而洒淅恶寒也。若有隐痛之处,饮食如常者,非表邪之诊,乃内痈蓄积有脓之诊
,于此知浮数之脉,不可概为风热也。
【集注】
王肯堂曰:人身有{肿痛楚处,未有不自觉者,此条所言,必是内痈,故曰:蓄积有
脓也。如胃脘痈,肺痈,肠痈,皆各有辨,而胃痈之脉,人迎反盛,未有不误以为伤
寒者,故宜察之。
程应旄曰:脉证似伤寒,若不于若有痛处,饮食如常之证参酌,而误以辛温发散,助
其阳热,否则误以寒凉彻热,遏住邪气,滋害深矣。
张璐曰:若为{肿,为热壅经络;若无肿处,必邪留藏府,随内外而发痈脓也。
@@@
脉浮而大,浮为风虚,大为气强,风气相搏,必成瘾疹,身体为痒,痒者名泄风,久
久为痂癞。
【注】
六脉俱浮而大,浮为风虚,大为气强,强者热也,风热相搏,必成瘾疹也。身体为痒
,痒者肌虚,热气外薄故也,名为泄风,若久不愈,则成痂癞。痂癞,疥,癣、疠、
癞之类是也。
【集注】
成无己曰:痂癞者,疠风也,眉少发稀,身有干疮而腥臭,经云:脉风成疠是也。
朱震亨曰:经云:诸痒为虚,血燥不荣肌腠,所以痒也。
方有执曰:经云:外在腠理,则为泄风。
@@@
寸口诸微亡阳,诸濡亡血,诸弱发热,诸紧为寒,诸乘寒者则为厥,郁冒不仁,以胃
无谷气,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