涩不通,口急不能言,战而栗也。
【按】
濡,浮而无力,候阳虚也,岂有亡血之理?弱,沉而无力,候阴虚也,岂止发热而已
?诸濡亡血,当是诸濡卫虚;诸弱发热,当是诸弱荣虚。
【注】
寸口者,指寸、关、尺三部而言也。诸微,谓凡病见微脉,皆亡阳也。诸濡,谓凡病
见濡脉,皆卫虚也。诸弱,谓凡病见弱脉,皆荣虚也。诸紧,谓凡病见紧脉,皆为寒
也。诸乘寒者,谓诸微濡弱脉,亡阳荣卫不足之人,一病即见残贼。紧脉则为寒乘病
厥也。厥于中者,郁冒昏迷,不知痛痒;厥于经者,战栗口噤不能言语,以平日胃虚
损谷,脾虚不运,中虚不胜外邪也。
【集注】
程知曰:诸乘寒者,则以阳极虚,而阴寒直乘之也,故为厥逆。其所以昏冒不知人,
强直而无觉者,则以胃无谷气,脾不流通,故使口噤不能言,外战内栗而厥也。
@@@
问曰:曾为人所难,紧脉从何而来?师曰:假令亡汗若吐,以肺里寒,故令脉紧也;
假令者 ,坐饮冷水,故令脉紧也;假令下利,以胃中虚冷,故令脉紧也。
【注】
此详申上条,诸亡阳荣卫不足之人,而见紧脉之义也。曾为人所难,问紧脉为寒实之
诊,虚冷亦见紧脉,是从何而来也?师曰:假令其亡汗表虚,若吐胸虚,下利里虚,
寒邪乘虚为病,或外感寒邪,或内饮冷水,或中寒阴化,皆令脉紧也。若与浮同见,
无汗,则为伤寒实邪;有汗,则为亡阳虚邪。与沉同见,腹痛不便,则为中寒实邪,
腹痛下利,则为中寒虚邪。由此推之,凡诸实脉从虚化者,即未可谓之实矣。
【集注】
程应旄曰:紧则为寒,称曰乘脉,今复列之残贼何义?曰:虚则为人乘,实则乘人,
凡脉皆然,不独紧也。
@@@
寸口脉微,尺脉紧,其人虚损多汗,知阴常在,绝不见阳也。
【注】
上条以浮沉见微紧,此条以寸尺见微紧,皆阴盛阳亡之诊,故曰:知阴常在,绝不见
阳也。祗曰:虚损多汗者,略言之也。
【集注】
程知曰:言寸微、尺紧为虚损多汗之证也。寸微弱为亡阳,尺紧疾为阴胜,阴胜于内
,阳绝于外,故为虚损多汗。
@@@
师曰:病人脉微而涩者,此为医所病也。大发其汗,又数大下之,其人亡血,病当恶
寒,后乃发热,无休止时。夏月盛热,欲着复衣,冬月盛寒,欲裸其身,所以然者,
阳微则恶寒,阴弱则发热,此医发其汗,使阳气微,又大下之,令阴气弱,五月之时
,阳气在表,胃中虚冷,以阳气内微,不能胜冷,故欲着复衣。十一月之时,阳气在
里,胃中烦热,以阴气内弱,不能胜热,故欲裸其身。又阴脉迟涩,故知血亡也。
【按】
「又阴脉迟涩,故知血亡也」二句,与上文义不属,非有阙文,即是衍文。
【注】
病人脉微而涩,询之为医大发其汗,又数大下之,所以致此病也。其人亡血,略辞也
,谓亡其血气也。气亡则阳微,阳微则恶寒;血亡则阴弱,阴弱则发热;阳微阴弱,
故病当恶寒后乃发热也。轻者邪不留连,遇所不胜时则愈;重者无休止时,即遇所不
胜尤甚也。然恶寒虽遇夏月盛热,欲着复衣,所以然者,五月之时,阳气在外,胃中
虚冷,大发其汗,令阳气微,故不胜寒也。发热虽遇冬月盛寒,欲裸其身,所以然者
,十一月之时,阳气在内,胃中烦热,又数下之,令阴气弱,故不能胜热也。此即论
中所谓热在骨髓,寒在皮肤;寒在骨髓,热在皮肤,沉痼寒热之病也。
【集注】
王肯堂曰:非必遇夏乃寒,遇冬乃热也,此但立其例,论其理耳。
@@@
寸口脉微而缓,微者卫气□,疏则其肤空,缓则胃气实,实则谷消而水化也,谷入于
胃,脉道乃行,水入于经,其血乃成。荣盛则其肤必□,三焦绝经,名曰血崩。
【注】
寸口脉微而缓,微者卫气□,□则其表空虚也;缓者胃气实,实则消化水谷也。壳入
于胃,脉道之气乃行;水入于经,脉络之血乃成。今荣愈而盛卫愈□,血愈多而气愈
少,气血失其经常之道,故曰:三焦绝经。气不能制血,血不能归经,故血妄行而崩
也。
【集注】
成无己曰:卫气者,温分肉,肥腠理,卫气既□,皮肤不得温,肥则空虚也。经曰:
缓者胃气有余,有余为实,故云:缓者胃气实。『内经』曰:食入于胃,淫精于脉,
是谷入于胃,脉道乃行也。『针经』曰:饮而液渗于络,合和于血,是水入于经,其
血乃成也。经,常也。三焦者气之道路,卫气□则气不循常度,故三焦绝其常度也。
方有执曰:□言不能固护,实犹言强也。谷入于胃,至其血乃成,乃承上文谷消而水
化也。阴血大下,而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