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寒,芤则为虚。寒虚相搏,此名为革,妇人
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失精。
【注】
脉形粗大有力,谓之大;浮沉有力,中取无力,状如□管谓之芤;沉而且大,按之劲
急有力,谓之牢;浮而且大,举之劲急有力,谓之革,革脉者以鼓革而得名,外急中
空之象也。弦则为劲,减其中取之劲,外急象也;大则为实,小其中取之实,中空像
也,此以弦减、芤虚二脉,形容革脉也。女子得之半产漏下,男子得之亡血失精,寒
虚相搏故也。
【集注】
程知曰:言弦而虚大之脉也。弦则为减,谓阳气减少而寒也;大则为芤,谓似革中空
而虚也。虚寒相抟,则精血漏失,故有革象也。
@@@
问曰:脉有残贼,何谓也?师曰:脉有弦、紧、浮、滑、沉、涩。此六脉名曰残贼,
能为诸脉作病也。
【注】
此下,皆残贼为病之诊也。相乘之脉为正气虚,随我所虚而乘及之之谓也。残贼之脉
为邪气实,恃彼之强而虐及之之谓也。此六脉者名曰残贼,残则明伤,贼则暗袭,脉
中有此当属实邪,不论何部,但本脉中兼见此脉,辄防邪至也。
【集注】
方有执曰:诸脉,谓各部之脉也。作,起也。言六者若见于各部之脉中,则皆能于其
部生起病端。
张锡驹:残,伤残;贼,贼害也。言此六者之脉,足以暗伤人之经脉血气,如贼之害
人而不觉,故曰能为诸脉作病也。
@@@
寸口脉阴阳俱紧者,法当清邪中于上焦,浊邪中于下焦,清邪中上,名曰洁也;浊邪
中下,名曰浑也。阴中于邪;必内栗也,表气微虚,里气不守,故使邪中于阴也。阳
中于邪,必发热头痛,项强颈挛,腰痛胫酸,所谓阳中雾露之气,故曰清邪中上。浊
邪中下,阴气为栗,足膝逆冷,便溺妄出,表气微虚,里气微急,三焦相溷,内外不
通,上焦怫郁,藏气相熏,口烂食也。中焦不治,胃气上冲,脾气不转,胃中为浊
,荣卫不通,血凝不流。若卫气前通者,小便赤黄,与热相搏,因热作使,游于经络
,出入藏府,热气所过,则为痈脓。若阴气前通者,阳气厥微,阴无所使,客气入内
,嚏而出之,声煅嗜,寒厥相迫,为热所拥,血凝自下,状如豚肝,阴阳俱厥,脾
气孤弱,五液注下,下焦不阖,清便下重,令便数难,脐筑湫痛,命将难全。
【注】
寸口阴阳俱紧者,谓六脉浮沉俱紧也。浮脉紧,则雾露之邪中于上焦;沉脉紧,则寒
邪中于下焦,上焦指太阳也,下焦指少阴也。雾露之邪,曰洁、曰清,清邪中上,发
热头痛,项强颈挛,腰疼胫酸者,雾露之邪中于太阳表也。寒邪曰浑、曰浊、浊邪中
下,阴气为栗,足胫逆冷便溺妄出者,寒邪中于少阴里也。经曰:虚邪不能独伤人,
必因身形之虚而后客之也。盖因其人表气虚,里气不固,清浊之邪,中伤上下,三焦
相溷,表里不通,以致上焦清气不宜,邪气怫郁,与藏相熏,口烂蚀。中焦不治,
胃气主下,而反上冲,脾气主运,而反不转,中焦皆浊,荣卫不通,血凝不流行也。
若正能胜邪,卫气先通,其人必先小便赤黄,热伤之经必血凝肉腐,而外发为痈脓也
。若荣气先通,其人必先嚏煅嗜,热拥于里之血凝者自下,状如豚肝也。若正不胜
邪,阴阳俱逆,荣卫不通,脾气孤弱,不能散精,五液注下,下焦不阖,里急坠痛,
圊便数窘,命将难全也。
【集注】
沈亮宸曰:伤寒之证,转热即佳,故少阴、厥阴,皆以发热而愈,而凡下脓血与痈脓
皆非死证。若阴阳俱厥,厥者必利,故五液注下,下焦不阖,命将难全也。
方有执曰:清指风,浊指寒,曰洁、曰浑,以天地之偏气言也。阴中于邪已下至浊邪
中下一节,是释上文阴即下焦,阳即上焦也。阴气为栗已下至血凝不流,是言证。若
卫气前通已下,言变痈脓之故。若阴气前通已下,言变脓血利之故。卫气即阳气,荣
气即阴气,乃承上荣卫不通而言,而清浊之所以为病,在其中矣!阴阳俱厥已下,言
证并于里而加重,故曰:命将难全也。
@@@
脉阴阳俱紧者,口中气出,唇口干燥,蜷卧足冷,鼻中涕出,舌上胎滑,勿妄治也。
到七日以来,其人微发热,手足温者,此为欲解;或到八日已上,反大发热者,此为
难治。设使恶寒者,必欲呕也;腹内痛者,必欲利也。
【注】
此承上条互详其证,戒人临此阴阳混淆之病,慎勿妄治也。此条之蜷卧足冷,即上条
之浊邪中下也;此条之鼻涕舌胎,即上条之清邪中上也;此条之唇口干燥,即上条之
口烂蚀也;此条之反大发热,即上条之痈脓下血也;此条之腹中痛,即上条之下重
湫痛也;此条之恶寒,即上条之必内栗也。脉阴阳俱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