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145-医宗金鉴-第133页

无汗者可治,有汗者死。
【按】
脉来头小本大,当是「脉来大去小」。上微头小者,当是「上微小者为阴盛」。下微 本大者,当是「下微小者为阳盛」。始与上下之义相属,当改之,补之。
寸口卫气盛名曰高,荣气盛名曰章,高章相抟,名曰纲。卫气弱名曰惵,荣气弱名曰 卑,惵卑相抟,名曰损。卫气和名曰缓,荣气和名曰迟,迟缓相抟,名曰「强」。〔 沉〕 【按】
名曰沉之「沉」字,应是「强」字,玩下文可知,当改之。
寸口脉缓而迟,缓则阳气长,其色鲜,其颜光,其声商,毛发长;迟则阴气盛,骨髓 生,血满,肌肉紧〔薄鲜□〕,阴阳相抱,荣卫俱行,刚柔相得,名曰强也。
【按】
「薄鲜□」三字,不成句,应是衍文,当删之。
北方肾脉,其形何似?师曰:肾者水也,名曰少阴,其脉沉滑,是肾脉也。肾病自得 沉滑而濡者,愈也。
【按】
东南西方,皆有其文,惟缺北方,仿经文补之 。
问曰:翕奄沉,名曰滑,何谓也?师曰:沉为纯阴,翕为正阳,阴阳和合,故令脉滑 ,关尺自平。阳明脉微沉,食饮自可;少阴脉微滑,〔滑者紧之浮名也,此为阴实〕 其人必股内汗出,阴下湿也。
【按】
「滑者紧之浮名也,此为阴实」二句,与上下之义不属,当是错简。
阳脉「濡」〔浮〕,阴脉弱者,则血虚,血虚则筋急也。其脉「弱」〔沉〕者,荣气 微也;其脉「濡」〔浮〕而汗出如流珠者,卫气衰也。
【按】
阳脉浮,其脉浮之二「浮」字,当是「濡」字,若是「浮」字,则与卫气衰,汗出如 流珠之义不属。其脉沉之「沉」字,当是「弱」字,若是「沉」字,则与血虚荣气微 之义不属,当改之。
师曰:病家人来请,云,病人发热烦极,明日师到,病人向壁卧,此热已去也,设令 脉「自」〔不〕和,处言已愈。
【按】
不和应是「自和」,若不和 ,如何言愈?当改之。
<目录>卷二\伤寒论注正误存疑全篇<篇名>辨脉法正误属性:脉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脉来数,时一止复来者,名曰促。阳盛则促,阴盛 则结,此皆病脉。〔脉按之来缓,时一止复动者,名曰结;又脉来动而中止,更来小 数,中有还者反动,名曰结阴也。〕 【按】
「脉按之来缓,时一止复动,至名曰结阴也」数语,文义不顺,且前论促结之脉已明 ,衍文也,当删之。
阴阳相搏,名曰动,阳动则「发热」〔汗出〕,阴动则「汗出」〔发热〕,形冷恶寒 者,此三焦伤也。若数脉见于关上,上下无头尾,如豆大,厥厥动摇者,名曰动也。
【按】
阳动则「汗出」二字,当是「发热」二字;阴动则「发热」二字,当是「汗出」二字 。阳加于阳,岂有汗出之理?『素问』曰:阳加于阴,谓之汗,遵经移之。
脉阴阳俱紧,至于吐利,其脉独不解,紧去「人」〔入〕安,此为欲解。若脉迟至六 七日不欲食,〔此为晚发,水停故也〕为未解;食自可者,为欲解。
【按】
紧去入安之「入」字,当是「人」字,人安谓不吐利也。「此为晚发,水停故也」二 句,与上下文义不属,应是衍文,当改之,删之。
脉浮而数,浮为风,数为「热」〔虚风为热虚为寒〕,风「热」〔虚〕相搏,则洒淅 恶寒也。
【按】
数为虚之「虚」字,应是「热」字。「风为热,虚为寒」二句,应是衍文。风虚相抟 之「虚」字,亦应是「热」字。当改之。
寸口诸微亡阳,诸濡「卫虚」〔亡血〕,诸弱「荣虚」〔发热〕,诸紧为寒,诸乘寒 者则为厥,郁冒不仁,以胃无谷气,脾涩不通,口急不能言,战而栗也。
【按】
诸濡亡血,当是「诸濡卫虚」,诸弱发热,当是「诸弱荣虚」。濡、浮而无力,候阳 虚也,岂有亡血之理?弱、沉而无力,候阴虚也,岂止发热而已,当改之。
师曰:病人脉微而涩者,此为医所病也。大发其汗,又数大下之,其人亡血,病当恶 寒,后乃发热,无休止时。夏月盛热,欲着复衣,冬月盛寒,欲裸其身,所以然者,
阳微则恶寒,阴弱则发热,此医发其汗,使阳气微,又大下之,令阴气弱,五月之时 ,阳气在表,胃中虚冷,以阳气内微,不能胜冷,故欲着复衣。十一月之时,阳气在 里,胃中烦热,以阴气内弱,不能胜热,故欲裸其身。〔又阴脉迟涩,故知血亡也〕 【按】
「又阴迟涩,故知血亡也」二句,与上文义不属,衍文也,当删之。
寸口脉弱而迟,弱者「阳」〔卫〕气微,迟者「脾」〔荣〕中寒,「阳气微,脾中寒 」〔荣为血血寒则发热卫为气气微〕者,心内饥,饥而虚满不能食也。
【按】
条末「心内饥,饥而虚满不能食」句,此是论脾胃,不关荣卫。故弱者卫气微,当是 「阳气微」;迟者荣中寒,当是「脾中寒」;上下文义始属。荣为血,岂有血寒发热 之理?卫为气,气微者,皆不成文,今悉易之。当是「阳气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