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湿之入里者言也。关节疼痛者,寒湿之气,走注内渗,所以脉沉而细
也。痹以疼痛言,小便不利,大便反快者,湿即水,水不外渗,则横流不遵故道。利
其小便者,导其遵故道而行也。
张志聪曰:关节者,腰背肘膝之大关,大筋之所统属,不同于骨节也。湿流关节,大
筋不和,故疼痛痹闭也。湿伤太阳,筋脉涩滞,故名湿痹,利其小便,则水道行而决
渎无愆,湿邪去而筋脉调和矣。
@@@
湿家,其人但头汗出,背强,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则哕,胸满,小便不利,舌
上如胎者,以丹田有热,胸中有寒,渴欲得水,而不能饮,口燥烦也。
【注】
湿家但头汗出,乃湿气上淫之汗,非阳明之热不得越也。湿家背强,乃湿气涩滞之重
强,非痉病之拘强也。欲得覆被向火,非外恶寒,乃湿盛生内寒也。若误以湿淫之头
汗,为阳明瘀热之头汗而下之,寒湿之气,乘虚入胸则胸满,入胃则哕矣。寒湿不化
,故小便不利;胸中有寒,故舌上滑白如胎;丹田有热,故口燥渴,欲得水而不能饮
,由胸中有寒湿故也。
【集注】
成无己曰:伤寒则无汗,湿家虽有汗而不能周身,故但头汗出也。
程应旄曰:虽渴欲得水似热,而不能饮可辨,则只是口燥烦,而实非胸中燥烦可知,
证同病别也。
@@@
湿家下之,额上汗出,微喘,小便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
【注】
此承上条湿家误下之逆也。湿家误下,胸满而哕,小便不利,舌上如胎,口燥渴不能
饮,已属逆矣,尚在可治。此误下后,额汗不已,微喘不止,是阳脱于上也;小便反
利,下利不止,是阴脱于下也,阴阳相离,故死也。
【集注】
方有执曰:治湿当利其小便,而以小便利主死,何也?误治而阴阳散亡也。
程知曰:湿之中人,阴先受之,故本经湿证,多从助阳温散为治,若妄下,则阳虚阴
盛而不可救矣。额上汗出微喘,虚阳欲上脱也;二便不禁,盛阴欲下脱也,阴阳离决
,死矣!
@@@
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此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
也。
【注】
病者,谓一身尽痛之病人也。湿家一身尽痛,风湿亦一身尽痛。然湿家之痛,则重着
不能转侧;风湿之痛,则轻掣不可屈伸,此痛之有别者也。至于发热,湿家之热,早
暮不分微甚;风湿之热,则日晡必剧。此得之于汗出当风,或久伤湿,复受风冷所致
也。
【集注】
张志聪曰:汗出当风,则为风湿;久伤取冷,则为寒湿。
张锡驹曰:发热日晡所剧者,日晡而阳气衰,阴气盛,湿为阴邪,故主旺时而甚也。
@@@
问曰: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
之病不愈者,何也?答曰: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
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风湿俱去也。
【注】
此详风湿相搏,一身尽痛,不惟不可下,即发汗亦不可失其宜也。风阳邪,湿阴邪,
风湿相搏,阴阳受邪,故一身尽痛也。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则湿气盛,虽
发其汗,汗大出而病不愈者,但以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以其值湿盛之时,
发其汗,大汗出,此汗之不如法,所以不解也。若治风湿者,必俟天气睛明发其汗,
但令其汗微微似欲出状,则风与湿俱去,而病自解矣。
【集注】
方有执曰:阴雨不止,则湿不除,所以益当发汗也。然风湿本由汗出当风而得,则汗
之大出者,必反湿转加甚,微微似欲汗出,而不见出,则湿消而风散矣。此发汗之微
机,后之人动辄以大汗为言者,去道远矣。
张璐曰:风湿相搏,法当汗出而解,合用桂枝加术,使微微蒸发,表里气和,风湿皆
去。正如湿家身烦痛,可与麻黄汤加术同义。
程应旄曰:湿家不惟不可误下,即汗亦不可误汗。风湿相搏一证,一身尽疼痛,虽是
微挟表邪,然其脉不浮,终是汗难大汗,治风兼治湿,但使微微似欲汗出者,是其法
也。
@@@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
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小便自利者,去桂枝加白术汤主之。
【注】
此承上条,详申脉证,以明其治也。伤寒八、九日,不呕不渴,是无伤寒里病之证也
;脉浮虚涩,是无伤寒表病之脉也。脉浮虚,主在表,虚风也;涩者,主在经,寒湿
也。身体疼烦属风也,不能转侧属湿也,乃风湿相搏之证,非伤寒也,与桂枝附子汤
温散其风湿,使从表而解也。若脉浮实者,则又当以麻黄加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