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145-医宗金鉴-第110页

,欲得蜷卧,不能自温,夫下厥上竭,蜷 卧厥冷,在少阴皆危证也。
程应旄曰:汗剂为阳,施于阴经则逆。咽中闭塞,由少阴液少,肾气不能上通也。发 少阴汗,则下厥上竭,故见证如此。
@@@ 咳者则剧,数吐涎沫,咽中必干,小便不利,心中饥烦,晬时而发,其形似疟,有寒 无热,虚而寒栗,咳而发汗,蜷而苦满,腹中复坚。
【注】
咳者则剧,咳之甚也,数吐涎沫,肺伤液耗矣。故咽干小便不利,心中饥烦也。晬时 ,周时也,谓周时一发。其形似疟,有寒无热,中虚而生寒栗也。若误以为形寒之咳 而发其汗,则肺气既虚而卫阳又亡,阳气两伤,不能温及中下,阴气凝于内外,自蜷 而苦满,腹中复坚矣。
【集注】
程知曰:此承上言濡弱弦微之脉,其有咳者,则病剧,而不可汗也。咳则数吐涎沫,
其咽中必干,小便必不利;膈中阳虚,必心中饥而烦,卫气一日夜五十度周于身,阳 虚不能自卫,故晬时寒栗如疟,但有寒无热。此而发汗,则阳气愈虚,阴寒益盛,必 蜷而苦满,腹中转坚也。
@@@ 咳而小便利,若失小便者,不可发汗,汗出则四肢厥而逆。
【注】
咳多饮病,小便应不利,若小便利,知无饮也。今咳而遗失小便,是不但无饮,且系 下焦阳虚,膀胱不固之咳也,故不可发汗,汗出则阳气愈衰,四肢逆冷矣。
【集注】
程知曰:『内经』谓肾咳不已,膀胱受之,膀胱咳状,咳而遗尿。故咳而小便利,若 失小便者,是肾中阳虚也,发汗则阳气益亡,故厥冷。
@@@ 诸逆发汗,病微者难差。剧者言乱,目眩者死,命将难全。
【注】
不当汗而汗,当汗而过汗,皆致逆,故曰:诸逆也。发汗致逆之病,病微者难差,病 剧者则死。剧者,谓阳脱见鬼则言乱,阴脱目盲则目眩也。
【集注】
程应旄曰:诸逆属少阴居多,阴寒极矣。发汗是重夺其阳,虽有微剧不同,皆关于死 ,明乎阳为人命之根也。
@@@ 伤寒头痛,翕翕发热,形象中风,常微汗出,自呕者,下之益烦,心懊□如饥。发汗 则致痉,身强难以屈伸;熏之则发黄,不得小便,灸则发咳唾。
【注】
头痛翕翕发热,汗出则呕,形象中风者,当以桂枝汤解肌。若下之,重则变结胸痞□ ,轻则为心中益烦。懊□如饥。不以桂枝汤解饥,而以麻黄汤发汗,表虚风入则致痉 ,故身强难以屈伸也。或以火熏蒸劫汗,则不得小便,热从湿化而发黄也。灸则火邪 伤肺,故发咳唾不已也。
【集注】
成无己曰:若反下之,邪热乘虚流于胸中为虚烦,心中懊□如饥,若发汗则虚表,热 归经络,热甚生风,故身强直而成痉。若熏之则火热相合,消烁津液,故小便不利而 发黄。肺恶火,灸则火热伤肺,必发嗽而咳唾也。
高士宗曰:汗下火熏,施治各异,损正则一,故举下之、熏之,与发汗而并论之也。
魏荔彤曰:此申明虽有表证宜汗,亦当详察知禁也。似中风头痛,翕翕发热,桂枝证 也,呕则仍是水饮内蓄矣。误下益烦,懊□如饥,则未下时已烦可知,此特更甚耳。
若再误汗,表虚风入,故身强难以屈伸。火熏逼汗,热入于里,故小便不得。盖小便 利者不成黄证,发黄则小便为湿邪所阻,热邪所耗可知。灸则热上冲,故咳唾脓血也 。
<目录>卷二<篇名>辨可吐病脉证篇属性:@@@ 大法春宜吐 【注】
汗、吐、下,治病之大法。谓春宜于吐者,是象天之春气上升以立法也。然凡病有当 吐者则吐之,又不可一概而论也。
【集注】
程应旄曰:吐法从升,有发陈之义,故曰:春宜吐。
@@@ 凡用吐汤,中病便止,不必尽剂也。
【注】
凡用吐汤,原以去上焦之邪,中病即止,若病去而过用之,反伤中气,所以不必尽剂 也。
【集注】
程应旄曰:吐以去上焦之邪。上焦为清阳之分,吐之过剂则邪去,而所伤者膻中之阳 ,阳固不可不宝惜也。
病胸上诸实,胸中郁郁而痛,不能食,欲使人按之,而反有涎唾,下利日十余行,其 脉反迟,寸口脉惟滑,此可吐之,吐之利则止。
【注】
胸上诸实,谓或痰、或热、或寒之类也。诸实为病,故胸中郁郁而痛,不能食也。欲 使人按之,不但痛不能减,而反有涎唾,知邪在胸中盛满,得按而上溢也。经曰:下 利脉迟而滑者,内实也。今下利日十余行,其脉反迟,寸口惟滑,知寒实在上,水不 下输膀胱而走大肠也,故但吐之利自止也。
【集注】
张璐曰:痛不得食,按之反有涎唾者,知有寒痰在胸中也。下利脉迟,寸口惟滑者,
为膈上实,故吐之则利自止也。
@@@ 病手足逆冷,脉乍结,以客气在胸中,心下满而烦,欲食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吐 之。
【注】
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结者,以寒邪结气,结在胸中,阳气不能四达也。心下满而烦者 ,实结则满,阳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