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五分) 干生姜(一钱)
上细切,水煎服。
\x木香顺气汤\x(东垣) 治 胀,心腹满闷。
木香 益智 陈皮 苍术 草豆蔻(各五分) 浓朴(姜制) 青皮(各四分) 茯苓 泽泻 半夏(各六分) 干 生姜 茱萸(各三分) 当归 人参(各五分) 升麻 柴胡(各一钱)
上细切,作一服,水一盏半,煎至一盏,温服。
痞有痰挟血成窠囊者,用桃仁、红花、香附、大黄之类治之。
\x七气汤\x(局方) 治七情所伤,忧思郁结,腑脏气不和平,心腹痞闷。
半夏 茯苓(各二钱) 浓朴(姜制,一钱五分) 紫苏叶(一钱)
上细切,作一服,加生姜三片,水一盏半,煎至一盏,温服。
\x大消痞丸\x(东垣) 治一切心下痞,及年久不愈者。
干生姜 神曲(炒) 甘草(炙,各二钱) 猪苓(二钱五分) 泽泻 浓朴(姜汁拌炒) 砂仁(各三钱) 半 夏(汤泡七次,去皮脐) 陈皮(去白) 人参(各四钱) 黄连(陈壁土炒,去土) 黄芩(如连制,各六钱) 枳 实(五钱,去穣麸炒) 姜黄 白术(各一两)
上为细末,汤浸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至百丸,空心白汤下。
\x失 丸\x(一名枳实消痞丸,东垣) 治右关脉弦,心下虚痞,恶食懒倦。开胃进食。
干生姜(一钱) 甘草(炙) 麦 面(炒) 白茯苓 白术(各二钱) 半夏曲 人参(各三钱) 浓朴(姜制,
四钱) 枳实(麸炒黄色) 黄连(各五钱)
上为细末,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白汤下。
\x消痞汤\x(一名木香化滞汤,东垣) 治因忧气郁结中脘,腹皮里微痛,心下痞满,不思饮食。
川归 枳实(炒,各四分) 陈皮 生姜 木香(各六分) 柴胡(七分) 甘草(炙) 草豆蔻(各一钱,面包 煨) 半夏(一钱五分) 红花(一分)
上细切,作一服,加生姜三片,水二盏,煎至一盏,温服。
\x黄连消痞丸\x(东垣) 治心下痞满,壅滞不散,烦热喘促不安。
泽泻 姜黄(各一钱) 干生姜(二钱) 甘草(炙) 茯苓 白术(各三钱) 陈皮(五钱) 猪苓(去黑皮,
五钱) 枳实(麸炒黄色,七钱) 半夏(汤泡七次,九钱) 黄连(一两) 黄芩(二两,炒)
上为细末,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汤下。
\x黄芩利膈丸\x(东垣) 除胸中热,利膈上痰。
生黄芩 炒黄芩(各一两) 半夏 黄连 泽泻 南星(各五钱) 枳壳(麸炒去穣) 陈皮(去白,各三钱) 白 术(二钱) 白矾(一钱) 今加萝卜子(五钱,炒) 小皂角(一钱)
上为细末,汤浸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汤下。忌酒、湿面、鱼腥。
(丹溪活套)云∶凡心下痞满,须用枳实、黄连。如肥人心下痞,内有湿饮,宜苍术、半夏、缩砂、茯苓、滑石之 类。如瘦人心下痞,乃郁热在上焦,宜枳实、黄连以导之,葛根、升麻以发之。如人饮食后,因冒风寒,饮食不消而作 痞满,宜吴茱萸、缩砂、藿香、草豆蔻之类,温以化之。如脾气虚弱,转运不调,饮食不化而作痞者,宜白术、山楂、
神曲、麦芽之类以消之。又曰∶痞满之证不一,有伤寒下早而作痞者,枳壳桔梗汤、小陷胸汤之类。有因饮食填塞胸 中而作痞者,保和丸、东垣枳实导滞丸、木香化滞汤之类。伤寒下多则亡阴而痞者,四物汤加参、苓、白术、升麻、柴 胡,少佐以陈皮、枳壳之类除之。或大病后,元气未夏而胸满气短者,宜补中益气汤、陈皮枳术丸、木香枳术丸之类。
夫痞满之证,不可执一,全在活法,详脉证虚实而调之可也。
(医案)
山头沈三十一丈,年三十余,身材肥盛,夏秋间因官差丈量田地辛苦,至冬间得痞满证,两胁气攻,胸中饱闷,
不能卧,欲成胀满证。历数医者,皆与疏气耗散之药,皆不效。十一月初旬,召予延医,两手关前皆浮洪而弦涩,两关 后脉皆沉伏。予曰∶此膈上有稠痰,脾土之气敦阜,肝木郁而不伸,当用吐法,木郁达之之理也。奈何值冬月降沉之令,
未可行此法,且先与豁痰疏肝气,泻脾胃敦阜之气。用平胃散加半夏、茯苓、青皮、川芎、草龙胆、香附、砂仁、柴 胡、黄连、栝蒌子等药,病退之十有三四。待次年二月初旬,为行倒仓法,平安。
<目录>卷之三<篇名>肿胀属性:\x论\x 《内经》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又曰,诸腹胀大,皆属于热。夫脾虚不能制水,水渍妄行,故通身面目手足皆 浮而肿,名曰水肿。或腹大如鼓,而面目四肢不肿者,名曰胀满,又名鼓胀。皆脾土湿热为病,肿轻而胀重也。丹溪曰∶ 心肺阳也,居上;肾肝阴也,居下;脾居中,亦阴也,属土。经曰∶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 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精并行。是脾具坤静之德,而有干健之运,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