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73-伤寒缵论-第54页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目录>正方<篇名>旋覆代赭石汤属性:旋覆花(三两) 代赭石(一两 ) 人参(二两) 甘草(三两炙) 半夏(半斤洗) 生姜(五两切) 大枣 (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方中用代赭领。人参甘草下行以镇胃中之逆气固已奇矣。更用旋覆领半夏姜枣。而涤膈上之风痰尤不可测。设非此 法承领上下。何能转否为泰于反掌耶。
<目录>正方<篇名>赤石脂禹余粮汤属性:赤石脂(一两碎) 禹余粮(一斤碎)
以上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三服。
<目录>正方<篇名>桃花汤属性: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筛末) 干姜 粳米(一升)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水令熟。去滓。温服七合。纳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
石脂之涩。以固下焦滑脱。必稍加干姜粳米。以理中气之虚。虚能受热。故虽热邪下利。不妨仍用干姜之辛。以佐 石脂之涩。汤中用石脂半斤。不为少矣。服时又必加末方寸匕。取留滓。以沽肠胃也。盖少阴主禁固二便肾水为火所灼。
不能济火。火克大肠金。故下痢便血脓所以用干姜从治之法犹白通汤之用人尿猪胆彼假其寒。此假其热耳。
<目录>正方<篇名>四逆汤属性: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此汤通治三阴脉沉恶寒手足逆冷之证。故取附子之生者。上行头顶。外彻肌表。以温经散寒。干姜亦用生者。以内 温脏腑。甘草独用炙者。以外温营卫。内补中焦也。其云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者。则知平常之人。附子不必全 用也。况宋以前人。不善栽培。重半两者即少。大者极是难得。所以仲景有一方中用二三枚者。非若近时西川之多重一 两外也。然川中所产求一两者亦不易得。近世用二三钱一剂。即与仲景时二三枚分三剂。相等耳。○此汤与麻黄附子细 辛汤之用麻黄发散经络之寒邪。熟附温补少阴之真阳。细辛发越肾肝之阳气。似异而意实同。盖彼以麻黄治表邪。附子 温里虚。细辛通其阴经之邪。此以附子治表邪。干姜温里虚。甘草和其胃中之阳。嗣真所谓生附配干姜。补中有发。熟 附配麻黄。发中有补是也。
<目录>正方<篇名>四逆加人参汤属性: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人参(一两)
上四味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目录>正方<篇名>茯苓四逆汤属性:茯苓(六两) 人参(一两)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上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目录>正方<篇名>通脉四逆汤属性:(有加减法见少阴上编本条下)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 附子(大者一枚去皮生用)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目录>正方<篇名>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属性:甘草(二两炙) 附子(大者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干姜(三两) 猪胆汁(半合)
上四味。以水三升。先煮三物。取一升二合。去滓。入胆汁分温再服。
<目录>正方<篇名>白通汤属性:葱白(四茎) 干姜(一两) 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再服。
<目录>正方<篇名>白通加猪胆汁汤属性:葱白(四茎) 干姜(一两) 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人尿(五合) 猪胆汁(一合)
以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纳胆汁人尿和令相得。分温再服。
<目录>正方<篇名>附子汤属性:附子(二枚去皮破八片生) 人参(二两) 白术(四两) 茯苓(三两) 芍药(三两酒洗)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或问附子汤与真武汤。只互换一味。何真武汤主行水收阴。附子汤主回阳峻补耶。盖真武汤内生姜佐熟附。不过取 辛热之势。以走散经中之水饮。附子汤中人参助生附。纯用其温补之力。以恢复涣散之真阳。且附子汤中附术皆倍于真 武。其分两亦自不同。所以主治迥异。岂可比例而观乎。
<目录>正方<篇名>真武汤属性:(有加减法见少阴上编本条下)
茯苓(三两) 芍药(三两酒洗) 白术(二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生姜(三两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目录>正方<篇名>干姜附子汤属性:干姜(一两) 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目录>正方<篇名>桂枝附子汤属性:桂枝(四两) 附子(三枚炮去皮破八片)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