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
去,则偶之是也。
<目录>总论
<篇名>十剂
内容:宣∶可去壅,姜、橘之属是也。故郁壅不散,宜宣剂以散之。有积痰上壅,有积瘀上壅,
有
积食上壅,有积饮上壅。(宣,涌吐之剂也。经曰∶高者因而越之。又曰∶木郁则达之。以
病在上,而涌吐之也。若瓜蒂散、姜盐汤、人参芦、藜芦之属。)
通∶可去滞,通草、防己之属是也。故留滞不行,宜通剂以行之。(此中有发汗证。)痹
留也
(通,疏通之剂也。如小便滞而不通,宜通草、琥珀、海金砂之属。月经滞而不通,红花、
桃仁、五灵脂之属。凡诸通
窍亦然。)
补∶可去弱,人参、羊肉之属是也。(鹿肉亦可。)故羸弱不足,宜补剂以扶之。有气弱,
有血弱、有气血俱弱。(补,
滋补之剂也。不足为虚,经云∶虚则补之。如气虚用四君子汤,
血虚用四物,气、血俱虚用八珍、十全大补之属。又云∶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盖药味酸、
苦、甘、辛、咸各补其脏,故此为云。虽然善摄生者,使病去而进以五谷,此尤得补之要也
。)
泻∶可去闭,葶苈、大黄之属是也。故闭结有余,宜泻剂以下之。有闭在表,有闭在里,
有
也。有余为实,经曰∶实则泻之,实则散之。如大小承气汤、大柴胡汤之属。)
滑∶可去着,冬葵子、榆白皮之属是也。故涩则气着,宜滑剂以利之。有经涩,有小便
涩,有大便涩。(滑,滑利之
剂也。《周礼》曰∶滑以养窍。如大便结燥、小便淋涩,用火麻仁
之属。)
涩∶可去脱,牡蛎、龙骨之属是也。故滑则气脱,宜涩剂以收之。前脱者遗尿,后脱者
遗屎
。阳脱者自汗,阴脱者失精失血。(涩,收敛之剂也。如大便频泻,宜肉豆蔻、诃子之属。
小水勤通,宜桑螵蛸、益智之属,冷汗不禁,宜黄耆、麻黄根之属。精遗不固,宜龙骨、
牡蛎之属。血崩不止,宜地榆、阿胶之属。
燥∶可去湿,桑根白皮、赤小豆之属是也。(绿豆亦可。)故湿则为重,宜燥剂以除之。
有湿
在上,有湿在中,有湿在下,有湿在经,有湿在皮,有湿在里。(燥,除湿之剂也。如夹食
致泻,停饮成痰,宜白术、苍术、茯苓、半夏之属。肢体浮肿,胸腹胀满,宜桑白皮、大
腹皮、赤小豆之属。又沉寒痼冷,吐利腥秽,宜高良姜、附子、川椒之属。非积寒冷之症
,不可用也。
湿∶可去枯,紫石英、白石英之属是也。故枯则为燥,宜湿剂以润之。有减气而枯,有
减血
而枯。(湿,润燥之剂也。与滑虽类,略有不同。经曰∶辛以润之,盖辛能散气,能化液故
也。若夫硝石性虽咸,本属真阴之水,诚润燥之要药。人有枯涸皴竭之病,匪独金化为然,
亦有火化乘之,非湿剂莫能愈也。
重∶可去怯,磁石、铁粉之属是也。故怯则气浮,宜重剂以镇之。神志失守,惊悸不宁。
(重,镇固之剂也。如小儿
急惊,心神昏冒,宜金银箔、朱砂丸之属。伤寒下利不止,心下痞硬,利在下焦,宜赤石脂、
禹余粮汤之属。
轻∶可去实,麻黄、葛根之属是也。故实而气蕴,宜轻剂以扬之。腠理闭闷,噎塞中蕴。
(轻,散扬之剂也。如寒邪
客于皮肤,头疼身热无汗,宜麻黄汤、升麻葛根汤之属。)
<目录>总论
<篇名>五用
内容:汤∶煎成清液也。补须要熟,利不嫌生。并生较定水数,煎蚀多寡之不同耳。去暴病用
之,
取其易升、易散、易行经络。故曰∶汤者,荡也。
治至高之分,加酒煎。去湿,加生姜煎。补元气,加大枣煎。发散风寒,加葱白煎。去膈病
,加蜜煎。止痛,加醋煎。凡诸补汤,渣滓两剂并合,加原水数复煎,待熟饮之,亦敌一剂
新药。其发表、攻里二者,惟煎头药取效,不必煎渣也,从缓从急之不同故尔。
膏∶熬成稠膏也。药分两须多,水煎熬宜久。渣滓复煎数次,绞聚浓汁,以熬成尔。去
久病用之,取其如饴,力大
滋补胶固,故曰∶膏者,胶也。
可服之膏,或水、或酒随熬,滓犹酒煮饮之。可摩之膏、或油、或醋随熬,滓宜捣敷患
处。此盖兼尽药力也。
散∶研成细末也。宜旋制合,不堪久留,恐走泄气味,服之无效尔。去急病用之,不循
经络,只去胃中及脏腑之积,
故曰∶散者,散也。
气味浓者,白汤调服。气味薄者,煎熟和滓服。
丸∶作成圆粒也。治下焦疾者,如梧桐子大。治中焦疾者,如绿豆大。治上焦疾者,如
米粒大。因病不能速去,取
其舒缓,逐旋成功,故曰∶丸者,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