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修治、畏恶附于后,以十
剂宣、通、补、泻冠于前,既着其功,亦明其过,使人开卷了然,庶几用之不致舛误。以去
备则已备矣,以去要则又要矣。通敏之士,由此而究图焉,医学之精微,可以思过半矣。题
曰本草备要,用以就正于宗工焉!
\x休宁 庵汪昂题于延禧堂\x



<目录>

<篇名>增补本草备要自序

内容:言之可贵而足以垂后者,必性命之文也,其次则经济之文也。余于理学,既无所窥,
又六经四子之书,灿如星日,即汉疏宋注,且有遗讥,况余愚瞽凡民,安敢以管蠡仰测高深
也哉!性命之文,吾无及矣。若经济之文,必须见诸实事,方能载诸简编。余少困棘闱,壮
谢制举,长甘蓬 ,终鲜通荣,经济之文,吾无望焉耳!至于词章诗赋,月露风云,纵极精
工,无裨实用。扬子所谓雕虫篆刻,壮夫不为,不其然乎!窃谓医药之书,虽无当于文章巨
丽之观,然能起人沉 ,益人神智,弱可令壮,郁可使宽。无关道脉,而能有助刚大之形躯;
不系政刑,而实有裨生成之大德。言不堕绮语之障,用有当施济之仁,群居饱食之余,或可
以愧小慧而胜犹贤也乎!是用寄意此中,思以寿世。初则谓医学与堪舆不同,堪舆当有秘奥
,天机不欲轻泄。若医集所以济生救疾,自应无微不阐,无隐不彰,恣意极言,不遣余蕴。
及泛览诸书,惟《灵素》、《难经》、仲景、叔和,奥衍宏深,不易究殚。自唐宋而下,名
家百氏方书,非不灿陈,而义蕴殊少诠释。如本草第言治某病某病,而不明所以主治之由;
医方第云用某药某药,而不明所以当用之理。千书一律,开卷茫如,即间有辨析病源、训解
药性者,率说焉而不详,语焉而不畅,医理虽云深造,文本多欠通明,难以豁观者之心目。
良用怃然,不揣固陋,爰采诸家之长,辑为《本草备要》、《医方集解》二篇,理法全宗古
人,体裁更为创制。本草则字笺句释,仿传注之详明。医疗则诠证释方,兼百家之论辨。书
分两帙,用实相资。要令不知医之人,读之了然,庶裨实用。两书甫出,幸海内名贤颇垂鉴
许。今本草原刻,字已漫灭,特再加厘订,用酬世好。抑世尚有议余药味之简者,余惟歌赋
汤液,药仅二百四十种,拙集广至四百种,不为少矣。如食物仅可充口腹,僻药非治所常需
者,安能尽录?盖既取其备,又欲其要,应如是止也。兹因重梓,更增备而可用者约六十品
,聊以厌言者之口,仍不碍携者之艰。苟小道之可观,倘不至致远之恐泥也乎!
\x康熙甲戌岁阳月\x
\x休宁八十老人 庵汪昂书于延禧堂\x



<目录>

<篇名>本草备要凡例

内容:(一)注本草者,当先注病证。不然,病之未明,药于何有?从前作者罕明斯义,第
云某药入某经治某病而已。浅术视之,盖茫如也。唯李氏《纲目》裒集诸家,附着论说,间
及病源;《经疏》因之释药而兼释病,补前人之未备,作后学之指南。兹集祖述二书,更加
增订,药性病情,互相阐发,以便资用。若每处皆释,则重复烦琐,反生厌渎,故前后间见,
或因药论辨,读者汇观而统会之可也。
(一)药品主治,诸家析言者少,统言者多。如治痰之药,有治燥痰者,有治湿痰者,
诸书第以除痰概之;头痛之药,有治内伤头痛者,有治外感头痛者,诸书唯言治头痛而已。
此皆相反之证,未可混施。举此二端,其余可以类推矣!又每药之下,止言某病宜用,而不
言某病忌用,均属阙略。兹集并加详注,庶无贻误。
(一)每药先辨其气味形色,次着其所入经络,乃为发明其功用之中,不能逐款细注,
读者谅之。
(一)徐之才曰∶药有宣(上升下行曰宣)、通、补、泻、涩、滑、燥、湿(湿即润
也)、轻、重十种,是药之大体,而《本经》不言,后人未述。凡用药者审而详之,则靡所
遗失矣。今为分阐以冠于诸药之首(此十剂也。陶宏景加寒、热二剂,兹不俱述。然本集燥
剂,即陶氏之热剂,通剂乃徐氏之燥剂,而寒剂则多寓于泻剂也)。
(一)药品主治,已注明入某脏某腑者,则不更言入某经络,以重复无用也。
(一)药品稍近遐僻者,必详其地道形色。如习知习见之药,则不加详注。
(一)阴阳、升降、浮沉,已详于药性总义中,故每品之下,不加重注。
(一)主治要义及诸家名论用……病症用……药名汤头用……顶上十剂用……
(一)药内,间附古方,便人施用。如方药俱全者,则于方名加……如有方无药者,
则方名不用……
(一)药目次第,每药稍从其类,以便查阅。
(一)先哲名言,有言以人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