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湿热之患也。凡胃气虚人服之必呕,脾虚人服之必泻。虽有湿热 ,慎勿轻用。
<目录>卷一\山草部<篇名>细辛内容:辛温,无毒。产华阴及辽东者良。反藜芦。
《本经》主咳逆头痛,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明目,利九窍。
\x发明\x 细辛辛温,上升入手足厥阴、少阴血分,治督脉为病,脊强而厥。《本经》治咳 逆,头痛脑痛,善搜厥阴伏匿之邪也。独活为使,治少阴头痛如神,亦主诸阳头痛。诸风药 用之治风湿痹痛,百节拘挛。去死肌、明目者,取辛以散结而开经脉窍隧之邪也。味辛而热 ,温少阴之经,故仲景少阴证用麻黄附子细辛汤,辛温能散。故凡风寒风湿头痛、口疮、喉 痹、 齿诸病用之,取其能散浮热,亦火郁发之之义也。辛能泄肺,故风寒咳嗽上气者宜之 。辛能补肝,故胆气不足则肝气有余,惊痫眼目诸病宜之。辛能润燥,故通少阴,诸经及耳 窍闭塞者宜之。又主痰结湿火,鼻塞不利,凡口舌生疮者,用细辛、黄连末掺之。凡血虚内 热火郁,头痛发热,咳嗽者戒用;以其辛烈耗真气也。细辛辛之极者,用不过五分。
<目录>卷一\山草部<篇名>杜衡内容:\x俗名马蹄香,又名杜葵\x 辛温,无毒。
\x发明\x 杜衡香窜与细辛相似,故药肆以之代充细辛。亦能散头目风寒,下气消痰,行水 破血。但其气浊,不能搜涤少阴经中之寒,稍逊细辛一筹耳。
<目录>卷一\山草部<篇名>白薇内容:苦咸平,无毒。
《本经》主暴中风,身热肢满,忽忽不知人,狂惑邪气,寒热酸疼,温疟洗洗,发作 有时。
\x发明\x 白薇咸平降泄,抑阳扶阴,为足阳明经本药,兼行足少阴、手太阴。《本经》主 暴中风身热肢满,是热郁生风,痰随火涌,故令忽忽不知人,狂惑邪气,寒热酸疼,皆热邪 所致。温疟乃冬时伏邪,至春而发,缪氏《经疏》言,暑邪所伤,秋必发为温疟,恐非经旨 。《别录》疗伤中淋露者,女子伤犯阴中营血,而成淋露之疾,用以除热益阴,则前证瘳矣 。下水气利阴气者,总取益阴之功,真阴益而邪水下。性善降泄,故久服利人。《金匮》治 妇人产中虚烦、呕逆,安中益气,竹皮丸中用之。《千金》治风温发汗后身灼热,自汗,身 重,多眠,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葳蕤汤中用之。又治妇人遗尿,不拘胎前产后,有白薇芍 药汤,取其有补阴之功。而兼行手太阴,以清膀胱之上源,殊非虚寒不禁之比也。古方多用 治妇人者,以《别录》有疗伤中淋露之功也。凡胃虚少食,泄泻及喘咳多汗,阳气外泄者禁 用。
<目录>卷一\山草部<篇名>白前内容:甘辛微温,无毒。
\x发明\x 时珍曰∶白前入手太阴,长于降气,肺气壅实而有痰者宜之。《金匮》治咳嗽而 脉沉者,用泽漆汤,以中有白前也。《深师》治久嗽上气,体肿短气,倚息不得卧,常作水 鸡声者,用白前汤。《外台》治久嗽吐血,用白前、桔梗、桑白皮、甘草,皆取其下气耳。
若虚嗽常哽气者,不可用也。白前较白薇稍温,较细辛稍平,专搜肺窍中风水。非若白薇之 咸寒,专泄肺胃之燥热;亦不似细辛之辛窜,能治肾肝之沉寒也。
<目录>卷二\芳草部<篇名>当归内容:甘辛温,无毒。蜀产者力刚可攻。秦产者力柔可补。凡治本病酒制,有痰姜汁制 。白者为粉归,性劣,不入补剂。
《本经》主咳逆上气,温疟寒热,洗洗在皮肤中,妇人漏下,绝子,诸恶疮疡,金疮,
煮汁饮之。
\x发明\x 当归气味俱浓,可升可降,入手少阴、足太阴厥阴血分,凡血受病,及诸病夜甚 必须用之。《本经》主咳逆上气,温疟寒热洒洒,妇人漏下绝子,皆取辛温润血之功。产后 恶血上冲,亦必用之。《别录》温中止痛。甄权治下利腹痛,女人沥血腰痛。好古治冲脉为 病,逆气里急,带脉为病,腹痛腰溶溶若坐水中。其功专于破恶血,养新血,润肠胃,荣筋 骨,泽皮肤,理痈疽,排脓止痛,盖血壅而不流则痛。当归甘温,能和营血,辛温能散内寒 ,使气血各有所归。入手少阴心,主血也;入足太阴脾,裹血也;入足厥阴肝,藏血也。身 能养血,尾能行血。同人参、黄 则补气而生血。同牵牛、大黄则行气而泻血。同桂、附、
吴萸则热。同大黄、芒硝则寒。血虚以人参、赤脂为佐,血热以生地、条芩为佐。仲景治阳 邪陷阴,手足厥寒,脉细欲绝,用当归四逆汤,于桂枝汤加当归、细辛、通草以通其血脉。
即下痢脉大,气不归附,亦用此汤以归附之。凡血虚发热者,以当归补血汤,方用当归三钱 ,黄 一两,作三服。心下刺痛者,一味当归酒煎服。专主血分诸病。海藏言当归血药,何 《本经》治咳逆上气。按∶当归辛散,乃血中气药,故咳逆上气有阴虚阳无所附者,用血药 补阴,则血和而气降矣。凡冲任督带病,皆不可少。惟泄泻家、痰饮家禁用。
<目录>卷二\芳草部<篇名>芎内容:\x《纲目》名川芎\x 辛温,无毒。蜀产者味辛而甘为上,他处产者气味辛烈为下 。反藜芦。叶名蘼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