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奇才,曹氏父子,以绝代之才气,嗜好文学,建安七子之徒,相和而起,能继承汉代之诗,而扩张之,特立一种卓荦之风骨,为百世所师表,亦中国文学史上有一书之价値也。曹氏父子,夙企图诗乐一致之复古,子建所作,可付于音乐者特多。虽然,社会变迁,一般文学之趋向,自此时渐重文字之诗,魏晋间一大作家阮籍者,《咏怀》诸作,与汉代之乐府,全异其趣,及其述作推行,而乐府音节,次第澌灭。一部之时谣,仅依于酒馆茶楼之妓师,以整理流行。及东晋江左偏安,卽此亦散亡。其间眞可付于乐律者,唯存淸商曲辞之一体而已。

  淸商曲辞者,先自三国时代之吴地发生;及晋南渡,定都南京之时,盛行于南方之一种俗谣也。其歌调基础于扬子江上,渔郎篙师,覊旅渡客,当无聊之余,发为口头之吟咏,以及沿岸南北之水神丛祠,黄童白叟,降神进奏,俚俗之神乐所配合者,如《子夜歌》云「芳草香所为,冶容不敢当,天不夺人愿,故使侬见郞」。如《团扇郞歌》云「御路薄不行,窈窕决塘横,团扇障白日,面作芙蓉光」。之类,皆此淸商曲辞之一也。唐郭振之《子夜吴歌》云「陌头杨柳枝,已被春风吹,妾心肠正断,君怀那得知!」亦拟此而作者。其歌辞简短,其音调俚俗粗,类日本之迫分节。迫分节者,依于北海回环之舟子而传者也。淸商曲辞者,依于扬子江回环之舟子而传者也,然则其意境亦同。而此淸商曲辞,后来分为二种,为韵文、美文者,卽为今日所流传之五言绝句之祖,为乐府者,卽入唐而为新乐之发端。虽为一极浅微、极简纯一小歌辞,而于四千年诗乐之迁变上,有绝大之影响,正吾人所亟当注目者也。

  乐府之衰灭如斯,然彼美文韵文之五言诗,则自汉之枚乘、苏武、李陵,魏之建安七子,系顺相承,迄阮籍以后,更经潘安仁、陆士衡、左太冲、陶渊明、谢灵运之徒,促长足之进步,齐梁之际,沈约、谢朓之徒出,发前贤未发之秘,惊倒一世,更创为四声八病之说,无端而向于从来之五七言诗,加一大革新,遂于兹划古今之大限,诗愈不可歌矣。盖沈谢之为四声八病也,元欲为诗赋整顿语格。盖诗之所主,在于有秩序之文字,则当四声未判以前,固一任自然之音节,以外不复有何等之手段。及自此四声之发见,其不能不通用者,则语法必乱,卽诗非乐府,乐府非诗,一主于目,绝不主于耳。虽然,若语格苟乱,则何以为诗?此所以沈谢四声八病之说,一度出世,而风靡天下,其硏精之结果,遂至唐初,有所谓律诗者出。律诗者何?盖律者何?乃规律之律,非音律之律也。卽以四声斟酌文字,调和轻重高低抑扬开阖之?,然虽严设规律,于音律上无有何等之关系。今之人,或有误律诗之律,为音律之律者,故疑沈谢声病之说,一自音乐上之关系,讶为讲究歌唱之方法,欲成诗歌一致之盛业者,则非也。

  所谓五七言诗者,自斯愈不可歌,而汉魏以来,乐府之灭亡,亦旣久矣,但在齐梁时代之诗,时有其题为乐府者。虽然,此唯取其题而已,未尝协其律,依一时之感,或彷佛古体,或擘画新作,名以乐府称,其实绝非音府之声调。固在当时,不为一种之诗,降而及唐,李白、杜甫、白居易之徒,或以古题,或以新题,频自作之,亦名乐府。其实一切不可歌,亦同为文字之诗,目之诗而已。以此则唐初无复有一诗一歌之可付乐律者为足证也。

  唐太宗以不世出之英,成拨乱反正之功,振作六朝以来之颓敎,及见贞观之治,特感其必要者,礼乐也。虽然,乐之亡也旣久,卽欲复之,亦不能企图复古。太宗乃追慕胜朝隋太祖统一南北之时,患中国之乐谱一切失传,专采用外国之音乐,仿其故智,不分界限,输入音乐,欲混合而大成之,先称燕乐,制定一大乐部,分为十部。其中中国本土之所有者,唯自晋代以降,扬子江沿岸所传淸商曲辞之遗声淸商乐而已,其余率皆外国之声。第一,西凉州也,西凉州,今甘萧省西方一带之地;次天竺也,天竺者,今之印度;次高丽也,高丽卽今之朝鲜;次兹也,兹者,今之中部亚细亚叶尔羌之都会乌什,当时为一部之独立国,音乐早发达,卽如元宗所最翫赏之霓裳羽衣曲者,亦自彼地之新曲取来,而试演于宫中者也,次安国也,安国为今之波斯;次疏勒也,疏勒为今之喀什噶尔;次回纥也,回纥为今之额鲁特;次康国也,康国为今之撒马儿干,卽帖木儿之旧都也。太宗实如斯采取诸方之音乐,始定自家之乐部,非器度豪迈,识见超卓,其能为此大计划乎?虽然,亦不过汉魏之音,夙失其师授,以万不得已之结果,乃施此大穷策也。然史编且大书特书,谓「大唐统一天下,政敎加于化外,普天率土,来宾来王,竞贡声技,以示诚服。」则又何谓也?抑非夸欤?

  新乐采取而制定矣,然欲演之于歌词,则又大难。何也?盖诗赋一道,入唐则诸体皆备,复何问然,特皆不可歌,可歌者,惟淸商曲耳,卽寥寥四句二十字之五言绝句而已。以如此单纯之歌调,而欲附诸复杂组织之音乐,则困难至甚,一时又茫然自失,以种种硏究之结果,遂以淸商曲辞之歌法,为一般之基础,调和新来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