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地燕赵,蒯通说范阳先下。是也。汉仍曰范阳县,属涿郡。应劭曰:在范水之阳,因名。后汉初,世祖追击尤来等贼于北平,为贼所败,收散兵归保范阳。晋属范阳国,后魏属范阳郡。孝昌二年,为上谷贼杜洛周所残破。高齐因移置县于故城北十七里之伏图城,时谓之小范阳,旧城遂废。隋开皇初,改置遒县,属易州。《志》云:隋末遒县移置于故容城,距小范阳三十余里。今为容城县地。

  武阳城州东南二十七里。《志》云故燕之下都也。《史记》:赵孝成王十九年,与燕易土,燕以武阳与赵。《水经注》:武阳,燕昭王所城。东西二十里,南北十七里。其东南又有小城,东西二里,南北一里,即故安县故城也。又《图经》云:州南有古燕国,广袤六十里,召公后皆都此,亦谓之古燕城。

  五回城州西南百里。唐开元二十三年,州刺史卢晖奏分易县置城于五回山下,谓之五回县。明年,又迁于五公城,复析故地,置娄亭、板城二县。天宝后俱废。《志》云:娄亭城,在州西北四十里。五公城,见满城县。○长安城,在州西南。《志》云:汉宣帝时,幽州刺史李宣尚范阳公主,忆长安,筑此城以象之。《寰宇记》:城在州东南二十七里,俗名为斗城。

  长城在州西南。《水经注》:易水东届关门城,西南即燕之长城门也。盖燕赵时故址。《寰宇记》:州西七里又有荆轲城,在荆轲山下。又南二里为樊馆山,相传樊於期授首处,俗名血山。又州东南十六里有高渐离城,渐离故居也。

  ○龙迹山州西南三十里。石上有龙迹。其西麓谷中有坑大如车轮,中有四穴,春则风出东,夏出南,秋出西,冬出北。孔颖达以为即燕之龙兑也。赵孝成王与燕易土,以龙兑与燕。汉六年,郦商从击臧荼,战于龙脱,先登陷陈,破荼军易下。盖即龙兑矣。

  孔山州西南五十里。山有三孔,因名。宋嘉定十一年,蒙古将张柔帅兵南下,克雄、易、保安诸州。金将贾据孔山台,柔攻之不下。台无井泉,汲山下,柔先断其汲道,穷困,乃降。柔引兵次于满城。《志》云:山有黄伯阳洞,深里许,中有二水,东西相隔丈许,其南为月明洞,北为众军山。明成祖尝屯军于山上,与平安大战处也。

  穷独山州西北三十里。一名马头山,濡水所出。《志》云:州北有洪崖山,高可万仞,隆冬积雪,经春不消。又燕丹山,在州西北百里,山色黑白斑驳,俗名驳牛山,高万仞。唐天宝中,改为燕丹山,亦曰燕王山。其相近者,为五公山。又西二十里,曰西五公山,旧设五公寨于此戍守。○万仞山,在州西九十里。《志》云:在紫荆关南数里,高峻壁立。又屏山,在关城北,夹河环翠,如屏障然。又对敌山,在关东北石港口,两山对峙,峰峦相匹。又九泉山,在关东白马湾口,上有八宝寨。《边防考》:关城四面山之得名者,凡数十计云。

  五回山州西南百二十里,亦曰五回岭。其相接者,曰狼牙峪。又为五回道。《水经注》:代郡广昌县东南有大岭,世谓之广昌岭,高四十余里。二十里中,委折五回,方得达其上。其南层崖刺天,积石之处,壁立直上,有五回道,下望层山,如蚁垤然。唐武后圣历初,突厥默啜入寇赵、定诸州,自五回道引去。开元中,置五回县,盖以山名。宋嘉定六年,蒙古大败金兵于五回,遂拔涿、易二州。《方舆记》云:易州有武夫关,武水所出。盖即五回山之误也。俗又讹为五虎岭。今有五虎岭巡司。

  齐眉山州西南百里。明建文三年,平安自真定引兵救房昭于西水寨,与燕兵战于此,败绩。亦曰蛾眉山。又狼山,在州西南九十里,群峰耸踞,状如狼牙,上有天成寨、北楼院、大蛾眉及东、西二水寨。

  白杨岭州西北四十里。岭多白杨树,俗讹为白羊,路通蔚州。其并峙者曰奇峰岭,有奇峰口,相传唐置娄亭县于此。口外乌龙、金水诸沟,冲要处也。今置奇峰口巡司于此。又西北十里,曰官座岭,四山环拱,一径而入,俨若官座。有官座岭巡司。又西五里,为官坐口,皆戍守处也。○黄土岭,在州西南九十里,路达山西广昌县,今置城设兵于此,防御要害。

  紫荆岭州西八十里。峰峦环列,岭上有关,路通山西大同。《志》云:关东有柏梯、连泉、大寒、八寨、唐胡、退鱼、佛儿诸岭,关北有拒虏、耽迟、鞍头、箔儿、骆驼诸岭,关南又有接天岭,关西有薄儿岭,参差连接,真天设之险也。○石兽冈,在州西南六十里,冈有石如虎,亦曰石虎冈,雹水出于此。

  ○易水州南三十里。源出西山,东流经州境,入定兴县,合于拒马河。一名白沟河。《寰宇记》:州境易水有三,此为中易水。○女思谷水,在州西南五十里。《水经注》:源自县西南女思涧,东北流,注于易水,谓之三会口。

  濡水在州北。源出穷独山,东南流,支分入城。又东四里许,渊而不流,曰圣女水。又东南流,入容城县界,或谓之北易水。《名胜记》:南、北二易水会于黑龙口,在容城、新安二县间,即古燕赵分界处。今濡水经容城县,而东与易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