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一字,遽谓此书止十卷。
  陈大震序作于大德八年甲辰,残本志各卷叙事亦多至大德七、八年间,则称「大德刻本」,未为不合。独卷九「学校」门叙事,有至泰定元、二、三、四年及致和元年者,则显系书刻成后再印时续有增补,此亦事所常有。如果于「大德刻本」下加入「致和后续有增纂」一语,便可解决。
  致和年号系泰定五年二月所改,并非明宗之号;明宗即位于天历二年正月,致和元年亦非「明宗即位之岁」,潘录偶误。
  【 (艺林丛录第一编,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一九六一年九月版。)】

  ○读「书大德南海志残本后」

  宇庭
  吾粤地方志见之著录者,最早为皇佑(宋仁宗,公元一○四九)郭之美罗浮山志及元符谭粹罗浮集(哲宗元符三年,一一○○)。县志则数嘉定陈岘南海志(陈岘于嘉定二年知广州军事,是书当成于嘉定初)及淳佑方大琮南海志(淳佑七年,一二四七)。以上四书久告佚失。现存者为元刻本南海志,亦残本也。潘氏宝礼堂宋本书录作「元刻本」,以书中所记举废,由宋及元,最后为致和元年(一三二八),故未确定刻本年期。北京图书馆中国印本书籍展览目录则定为元大德间(约一三○五)刻本。余曾以书录所记,黄慈博广东宋元明经籍椠本纪略广东文物卷九。所列「陈大震南海县志二十卷(未见)」及展览目录所叙,颇有异同,为求彻底解决疑问,乃不惮烦分别请教乡前辈陈援庵、叶遐庵二先生,叶先生复又转询之赵万里先生。顷承援庵先生撰文解答,不敢自秘,谨将全文钞录发表,文中「有人提出疑问」,所谓「有人」者,即本文作者也。
  叶先生对此书,亦有提出若干指示。复函谓:「此书是创刊于大德,故称『大德本』。书录中只云『元中叶』,亦菊老(张菊生先生)宝礼堂宋本书录曾经张先生过目,故云。慎重之处。菊花校雠精密,当以所录为准。」「菊老未点明『大德本』,致有疑问,可见著书之不易。」最后,又谓:「赵(万里)见原书,陈大震有序文,可见是一非二。李昴英文溪集有重修南海志序,乃宋淳佑七年四月所作。又集内有元大德戊戌门人陈大震序,其人由宋入元,为文溪得意门生。」
  赵先生函谓:「潘氏宝礼堂旧藏南海志,实系大德八年番禺陈大震与路教授吕桂孙所修,原书纪事至致和元年,则系后来增刻之叶。」
  综合陈、叶、赵三家之言,潘录、黄纪及图书目录所举,实是一书。南海志为一路之志,「县」字为后人所加,书成于大德八年,为卷二十,随后有增补。
  此外,尚有可附记者,潘氏之书为曹元忠旧藏,笺经室所见宋元书题跋中「元椠南海志,卷六至十」,所记存佚、目次,与书录所举,正复相同。曹于光绪三十年(一九○四)在武昌得之,究不知何时入宝礼堂也。
  【 艺林丛录第一编,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一九六一年九月版。】

  ○关于大德本南海志曹跋

  宇庭
  前撰读「书大德南海志残本后」一文时,曾提及大德南海志为曹元忠旧藏,见笺经室所见宋元书题跋,惟题跋全文未获阅读。撰文时曾记叶遐庵先生钞录,叶先生分函京沪学者查访,全文于拙作付印后三日寄达,当时未克将曹跋录入,颇以为憾。兹以是书为吾粤现存最早之地方志,且其版本年期又曾一度悬而未决,故特摘录题跋要点于次,以供学人之参考。
  南海志旧刻,在近代藏书家皆未著录,明文渊阁书目暑字号,有明南海志(八册、六册各一部)。曹氏于清宣统年间,在文华殿检勘内阁大库书籍,见崇祯南海志,为南海县知县朱光熙所修。志首有元大德甲辰长至日陈大震旧序,略谓廉访使义斋陆公,命里耆旧陈大震、教授吕桂孙,增修嘉定、淳佑二志。又崇祯南海县志艺文志列「元南海志二十卷,陈大震撰,今无」。可见志在明季已称亡佚,故朱光熙以「今无」视之。由朱至曹,阅三百年。此书虽视足本只存四分之一,克称「断种秘本」。曹于光绪甲辰得之武昌,时以未知着撰人为憾,随证明志为大德本,陈大震所撰,遂不禁狂喜。陈大震、吕桂孙见本志「学校」及进士题名。陆义斋名垕,元史附臧梦能传。
  内阁大库旧藏后归京师图书馆(北京图书馆前身),崇祯志计必同移。北京图书馆一九五九年善本书目有「大德南海志二十卷,存五,卷六至十」、「潘捐」之著录,但无崇祯南海志也。
  【 (艺林丛录第一编,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一九六一年九月版。)】

  ●附录二

  南海志辑佚

  说明
  辑佚
  分类索引

  ○说明

  杨宝霖
  在《永乐大典》成书(一四○八)之前,《南海志》可知者有三:一、《宋史》卷二○四《艺文志》三载陈岘《南海志》十三卷。陈岘,嘉定二年(一二○九)知广州军事,此志当成于是时。二、李昴英《文溪集》卷三《重修南海志序》谓志为方大琮编,序末署「淳佑七年(一二四七)四月朔」,此为是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