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6-史藏 -13-.经世文编

10-皇朝经世文编-清-贺长龄-第484页

心之所因为动静者也。户口二十余万。五方杂处。百艺俱全。人类不一。日消米谷。不下数千。所幸地当孔道。云贵川陕粤西湖南。处处相通。本省湖河帆樯相属。粮食之行。不舍昼夜。是以朝籴夕炊。无致坐困。然而乾隆七年。水泛大歉。积雪连朝。遂亦甚惫。其时有好义乐善者。通商买米。而汉阳县知县。为之激劝鼓舞。遂得接济。第补救于一日。不能存积于平时。且平时有积。则补救又较易也。查该镇盐当米木花布药材六行最大。各省会馆亦多。商有商总。客有客长。皆能经理各行各省之事。请令盐当米木花布药材六行。及各省会馆。随力之大小。各建义仓。积谷米数万石。存贮汉镇。听其情愿捐输。不得官为勒派。一遇米贵。即行平粜。其平粜价银。一遇川南米船积滞。价贱之时。即行买补。所有盈余。亦即归仓。并在仓公用。一切出纳。择客商之久住。乐善而谨厚者为义长。听其经理。仍报明地方官查考。地方官亦留心照管。不使折本侵渔。如社仓法。行之有效。即推广于各市镇。一例通行。似亦保聚一方之一端也。夫农民力穑而积于其社。商贾牟利而积于其次。事亦相等也。是否可行。伏乞  敕议施行。
乞里人共建义仓引 
刘大櫆
古者帝王在上。而薄海无冻馁之民。非必分上之所有。以与民也。使民之自有余而已。故曰三年耕。有一年之蓄。九年耕。有三年之蓄。不至三十年。而民有九年之蓄。则虽唐水殷旱。不能为之灾。若夫周官荒政十二。其所谓多昏蕃乐索鬼神。皆迂远不切于事情。惟散财薄征。为君上之所宜行。而无补于小民之穷饿。故其科条虽具。要不若积贮之为善也。夫下之人家无盖藏之备。而一切仰望于上。设使水旱虫蝗。连州数郡。朝廷遽下蠲租之诏。虚郡邑仓廥以赈之。然上之所费不赀。而下之所得无几。嗷嗷焉日待升斗。以延旦夕。上之仓廪府库已空。而民之死者过半矣。故曰藏之于官。不若藏之于民也。今天下田畴不加多。税敛不加少。而天下之风俗。又皆日趋于文。欲使乡曲之农。人人皆食之以时。而用之以礼。其势固有所不能。虽使其食时用礼。然以一人而有五子。五子而有二十五孙。嫁子娶妻之费。养生送死之具。疾病医药之资。祭祀宾客之用。以富者当之。十九而贫。其以贫者当之。岂能复富乎。虽然。尝见编户之家。授田百亩。则饮食衣服。既无不足。及其蓄积丰饶。或相倍蓰什伯。犹未见其有余。何者。彼其所入者多。则其所出者亦众。淫侈于酒食。频烦其燕会。故虽粟米狼籍。而终岁之用。犹苦其不给。一旦天灾流行。固不能以自支矣。此其为习。非可喻之以节俭而遂改也。惟及其有余之时。预为不足之备。不藏之于官而藏之于民。不分藏于家室之私而合藏于里社之公。其在今日所减省者。一酒食燕会之需而已。其在他日积之遂至于无尽。其为利甚博。而其为术约而易操也。去年凶灾。民皆饥乏。草根木皮。掘剥几尽。釜甑器皿。卖买无存。甚则抛割妻孥。与人为仆妾。犹不足以自赡。而父子兄弟羸老孤幼。继踵而死。僵尸草泽。骸骨相枕藉。见之者怵目。闻之者凄心。古者邻里有相周之义。而乡田同井。则守望相助。疾病相扶。若使朝夕共处之人。亲见其饥饿。至辗转沟壑而死。而莫之拯救。而吾独安得宴然而已乎。夫一人向隅而泣。则举坐为之不乐。同里共井。其视同坐也亲矣。辗转沟壑而死。其视向隅而泣者迫矣。此固仁人君子所宜动心者也。昔汉耿寿昌作常平之仓。增价而籴。减价而粜。法非不善。然以饥岁之民。使其价籴。其力或有所不能。而以官司主之。其出入又有所不便。自是以来。长孙平之义仓。劝令百姓军人出粟及麦。然岁岁募收。疑其数渎。朱子之社仓。随时敛财。然请假于府。那移为难。今合两法而用之。于义仓则取其当社自输不待请府。于社仓则取其计米收息不必再捐。今值大有年之秋。与人佣者。每佃田一石。出谷三升。自耕其田者。出谷八升。有余之家。不为限量。随其力所能为。以为补助。至于当社立仓。一甲之中。推一人为首。执策简较。稽其出入。古之人有成法矣。惟诸君子仿而行之。诚如是也。虽有水旱之灾。吾里之人。其庶几免乎。传曰。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又曰。人人亲其亲。然后不独亲其亲。推之他里。前后左右。莫不皆然。然则德施之及人者广矣。
进呈义仓图说疏乾隆十八年 
直隶总督方观承
窃照积贮为本计所关。而推行惟义仓尤便。盖乡村分贮。则敛散可以随时。典守在民。则吏胥无由滋弊。历稽前代。良法具存。自周礼遗人之掌。门关乡闾。各有委积。以待艰阨。隋臣长孙平因之为义仓之制。令诸州百姓。当社立仓。随所收获。劝课出输。领之社司。以时赈发。唐宋递相遵仿。至朱子而规画备详。仓虽以社为名。事实与义同例。一切输受之法。条目兼该。而其要尤在地近其人。人习其事。良以官之为民计。不若民之自为计。故守以民而不守以官。城之专为备。不若乡之多所备。故贮于乡而不贮于城。其输之也不劳。其散之也易。其操之也不迫。其察之也易周。是以积久而蠹不生。施博而泽可继。虽有水旱不齐之岁。而无仓皇四出之民。制莫有善于此者也。乾隆十一年。特降  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