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6-史藏 -13-.经世文编

10-皇朝经世文编-清-贺长龄-第483页

吏而不以乡人士君子。其行之也。以聚敛亟疾之意。而不以惨怛忠厚之心。是以王氏能行之一邑。而不能行于天下。程子尝极论之。而不免悔其已甚而有激也。夫青苗社仓。同一收息于民也。然利害悬殊。则朱子所谓以金不以谷之言最刺其病。何也。金无转移之端。春散夏敛。秋散冬敛。三分之息。实增于本数之外。下户穷民。无异剥肤。至谷则有早晚之价。四月贷。十月还。二分之息。常在本数之中。歉岁荒月。足以周急。寔不可同年而语。惟是加二之息。积之既久。息多于本。则仓之所存者。皆穷民之余。   世宗宪皇帝尤不可忍焉。雍正五年。特定息为加一。则借贷者之沾溉。已与年俱深。今更由社仓之旧以厚其本而大其规模。使与保甲相为经纬。则常平之积可不必增。采买之停可不复虑。虽博施济众可也。何尧水汤旱之足云。臣自维此意。似为迂。然一隅所得。宜献  圣明。以俟采择。
社仓保甲相经纬疏乾隆九年 
湖北巡抚晏斯盛
窃惟周礼族师。五家为比。十家为联。使之相保相受。刑罚庆赏。相及相共。以受邦职。宋熙宁保甲之法。原出于此。然稽其实。则井田盖为之经。非区区比联保受。牵制而束缚之也。遂人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匠人九夫为井。井十为通。孟子之八家同井。以井田横排之。一通之地。亦无不五家相比。十家相联者。则同里同井。即相比相联。而相保相受。实相经纬于其间矣。就相生相养之地。而行政教法令于其中。是以习其事而不觉久于其道而不变也。周之衰也。管子因之作轨里连乡。虽稍稍小治一时。而未睹大效。亦一举废。未见乐易而可久。秦汉隋唐以下。当其盛也。其民庞杂而无所纪。及其衰也。则鸟兽散耳。宋熙宁中有鉴于此。而编闾里之户。以为保甲。事本近古。故行久不废。然亦第相保相受。而未得其中相生相养之经也。臣前奏推广社仓之法。请按堡设仓。使人有所恃。安土重迁。出入相友。守望相助。保甲联比。相为经纬。用几古治。非苟而已。顾欲各堡一仓。仓积谷三千。一时既有所难行。而其入谷之数。则变通于额赋之中。另分本折。稍觉纷更。诚如部议。虽然。臣窃筹之。天下之民必有相生相养之实以为之经。而后可行以相保相受之法而为之纬。社仓保甲原有相通之理。亦有兼及之势。彼此之间。一经一纬。大概规模。似有可观。一时求备则甚难。简约试之则似易。且夫时难得而易失也。时之可乘亦未有盛于此时者也。我  皇上如天好生。偏隅之灾无不。一夫之饥无不拯。加意仓储。州县交相采备。又虑贵粜之妨民。急停止采买。停止之余。又虑积贮之无资。而详加酌剂。且特停户部捐银之例。令各省捐监生俊。俱于本地交纳本色。以本地之谷。实本地之仓。以本地之仓。备本地之用。不采买而仓储自充。诚两益兼济之道也。然要其归。总以为民耳。查常平之积便于城。未甚便于乡。城积多则责之也专。而无能之吏或以为累。乡积多则守之者众。而当社之民可以分劳。且社仓未有实际者。仓费无所出也。名有社仓。而仓不在社。社仓徒名。而社实无仓。往往然矣。今生俊之谷。多在于乡。而捐谷之例。又俱议有仓费。如将此捐移入社仓。捐多则仓亦多。取乡保谷数而约举之。大州县约八十堡。四堡约一仓。总二十仓。仓约一千二百五十石。总二万五千石。中州县约四十八堡。四堡一仓。总十二仓。仓约一千二百石。总一万四千四百石。小州县约三十六堡。四堡一仓。总九仓。仓约一千二百石。总一万八百石。方今之时。治平日久。虽不必比户之家可封。然实则三代之直犹在。一甲之民。常多良善。众推甲长。在在有之。四堡之仓轮甲递管。共相稽查。年清年。视社长为尤易。而累弊亦可尽除。由此官考其成。隐然有上下相维之势。亦千古一时矣。正不必人人刘如愚。而效可者也。楚北计大州县三十一。应得谷七十七万五千。中州县十四。应谷二十万一千六百。小州县二十三。应谷二十四万八千四百。总一百二十二万五千石。除查现存。有社谷四十八万八千七百七石零外。应捐谷七十三万六千二百九十三石。如果可行。即请将现在题明应捐补常平之七十三万五千九百四十九石零。移入社仓。再加捐三百四十四石。已足其数。其现存社谷。无仓之处。请将各州县数年之息。酌量分建。则社仓之名实俱备。至各州县因地制宜。截长补短之处。另行具奏。其各属常平。均有现贮之项。足资近城粜济。以备急需。其应补之数。在乡便于在城。似乎毋庸歧视。如城内常平。尚有应行增补之处。俟捐足社仓之后。再另行题奏。
请设商社疏乾隆十年 
晏斯盛
窃民间社仓。久经奉  旨通行。闾阎僻壤。于青黄不接之际。升斗之需。不无小补。惟是大市大镇。商旅辏集。行业专家。祖孙聚处。大者千计。小者百什数。贸易而兴盛者有之。消乏者亦有之。其间负贩帮杂。而流落无归者亦有之。兴盛之家。衣食足而礼义生。恒产裕而恒心不失。至于消乏之家。下及帮杂负贩流落无归之徒。窘迫颠连者出其中。好勇疾贫者亦出其中。若遇荒歉之年。生意泠淡。市米顿希。常社之粮。莫分余粒。未能安堵而高卧也。如楚北汉口一镇。尤通省市价之所视为消长。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