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6-史藏 -13-.经世文编

10-皇朝经世文编-清-贺长龄-第373页

请以二州十县。分主河中府治运城。以运使兼知府事。运同兼清军。运副兼管粮。运判兼理刑事。下户部。户部下山西。山西下河东。河东下平阳府。议之。竟寝不行。按汉河东郡二十四县后汉二十城魏正始八年分河东之汾北十县为平阳郡此所谓欲制千金之裘而与狐谋其皮也。且商雒之于关内。陈许之于大梁。德棣之于济南。颍亳之于凤阳。自古不相统属去府既远。更添司道。于是有一府之地。而四五其司道者。官愈多而民愈扰。职此之由矣。昔仲长统昌言。谓诸夏有十亩共桑之迫。远州有旷野不发之田。后汉酷吏传。亦言汉制宰守旷远。户口殷大。而后汉马援传。既平交址。奏言西于县。户有三万二千。远界去庭千余里。庭县庭也请分为封溪望海二县。许之。华阳国志邑郡太守但望。字伯门太山人见风俗通上疏言郡境南北四千。东西五千。属县十四。土界遐远。令尉不能穷诘奸凶。时有贼发。督邮追案。十日乃到。贼已远逃。踪迹绝灭。其有犯罪逮捕证验。文书诘讯。从春至冬。不能究讫。绳宪未加。或遇德令。是以贼盗公行。奸宄不绝。太守行农桑。不到四县。刺史行部。不到十县。欲请分为二郡。其后遂为三巴。水经注。山阴县汉会稽郡治也。永建中。阳羡周嘉上书。以县远。赴会稽至难。求得分置。遂以浙江西为吴。以东为会稽。此皆远县之害已见于前事者也。北齐书。赫连子悦除林虑守。世宗往晋阳。路由是郡。因问所不便。子悦答言临水武安二县。去郡遥远。山岭重迭。车步艰难。若东属魏郡。则地平路近。世宗笑曰。卿徒知民便。不觉损干。子悦答以所言因民疾苦。不敢以私润负心。嗟乎。今之牧守其能不循于私而计民之便者。吾未见其人矣。自古郡县之制。惟唐为得其中。今考地理志属县之数。京兆河南二府各二十。河中太原二府各十三。魏州十四。广州十三。镇州桂州各十一。其它虽大无过十县者。此其大小相维。多寡相等。均安之效。不可见于前事乎。后代之王。犹可取而镜也。但其中一二县之郡。亦有可并。宪宗元和元年。割属东川六州。制曰。分疆设都。资其理。形束壤制。亦在稍均。将惩难以销萌。在立防而不紊。故贾生之议。以楚益梁。宋氏之规。割荆为郢。酌于前事。宜有变通。此虽一时之言。亦经邦制郡之长策也。
地亩日知录 
顾炎武
古先王之治地也。无弃地而亦不尽地。田间之涂九轨。有余道矣。遗山泽之分。秋水多得有所休息。有余水矣。是以功易立而难坏。年计不足。而世计有余。后之人一以急迫之心为之。商鞅决裂阡陌。而中原之疆理荡然。宋政和以后。围湖占江。而东南之水利亦塞。宋史刘韐传鉴湖为民侵耕官田收其租岁二万斛政和间涸以为田衍至六倍 文献通考玗田湖田多起于政和以来其在浙间者隶应奉局其在江东者蔡京秦桧相继得之大概今之田昔之湖徒知湖中之水可涸以垦田而不知湖外之田将胥而为水也于是十年之中。荒恒六七。而较其所得。反不及于前人。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夫欲行井地之法。则必自此二言始矣。
古帝王之于权量。其于天下。则五岁巡狩而一正之。虞书同律度量衡是也。其于国中。则每岁而再正之。礼记月令。日夜分。则同度量。钧衡石。角斗甬。正权概是也。洪武初命三日一次较勘斛斗秤尺故关石和钧。大禹以之兴夏。谨权量。审法度。而武王以之造周。今北方之量。乡异而邑不同。至有以五斗为一斗者。一哄之市。两斗行。至其土地。有以二百四十步为亩者。有以三百六十步为亩者。有以七百二十步为亩者。大名府志有以一千二百步为一亩者其步弓有以五尺为步。有以六尺七尺八尺为步。此之谓工不信度者也。夫法不一则民巧生。有王者起。司权量而正经界。其先务矣。后汉书。建武十五年。诏下州郡简核垦田顷亩。及户口年纪。河南尹张伋。及诸郡守十余人。坐度田不实。下狱死。而隋书赵煚为冀州刺史。为铜斗铁尺。置之于肆。百姓便之。上闻令颁之天下。以为常法。傥亦可行于今日者乎。以近郭为上地。远之为中地下地。盖自金元之末。城邑邱墟。人民稀少。先耕者近郭。近郭。洪武之册田也。后垦者远郊。远郊。继代之新科也。故重轻殊也。
广平府志曰。地有大小之分者。以二百四十步为亩。自古以来。未之有改也。由国初有奉旨开垦。永不起科者。有因洿下薄而无粮者。今一概量出作数。是以元额地少。而丈出之地反多。有司恐亩数增多。取骇于上。而贻害于民。乃以大亩该小亩。取合元额之数。自是上行造报。则用大地以投黄册。下行征派。则用小亩以取均平。是以各县大地。有以小地一亩八分折一亩。递增之至八亩以上折一亩。既因其地之高下而为之差等。又皆合一县之丈地。投一县之元额。以敷一县之粮科。而赋役由之以出。此后人一时之权宜尔。考之他郡。如河南八府。而怀庆地独小。粮独重。开封三十四州县。而杞地独小。粮独重。盖由元末未甚残破。故独重于他郡邑。天下初定。日不暇给。度田之令。均丈之法。有所不及详。解缙大庖西封事言土田之高下不均而起科之轻重无别或膏腴而税反轻瘠卤而税反重是则洪武之时即已如此而中原之地。弥望荆榛。亦无从按亩而图之也。唐陆贽有言。创制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