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6-史藏 -13-.经世文编

10-皇朝经世文编-清-贺长龄-第217页

县。邑为畿县。其余则以户口多少地美恶为差。凡一千五百七十三县。令各一人。国朝建隆元年。应天下诸县。除赤畿外有望紧上中下。四千户为望。三千户以上为紧。二千户以上为上。千户以上为中。不满千户为中下。五百户以下为下。六等当作七等。不言辅与雄者。疑辅即畿。雄即望紧也。
百官表。虽言守治郡。尉典武职。而实守兼掌之。韩延寿为颍川太守。传中述其都试讲武甚备。翟义为东郡太守。以九月都试日。勒车骑材官士起事。如曰。太守都尉令长丞尉。会都试课殿最也。后汉书耿弇传。弇见郡尉试骑士。建旗鼓。隶驰射。由是好将帅之事。注引汉官仪曰。岁终郡试之时。讲武勒兵。因以校猎简其材力也。又后汉书百官志。注引汉官仪云。八月。太守都尉令长相丞尉。会都试课殿最。水家为楼船。亦习战。射行船。边郡太守。各将万骑。行鄣塞。烽火追虏。或言八月。或九月。或岁终。大约总在秋冬。淮南王安传。安欲发兵反。先令人作近郡太守都尉印。可见守尉互掌兵权也。又安与太子反谋闻。上遣廷尉监与淮南中尉逮捕太子。王与太子谋。召相二千石。欲杀而发兵。召相相至。内史以出为解。中尉曰。臣受诏使不得见王。王念独杀相。而内史中尉不来无益也。即罢相。观此知诸侯王国中兵权。相与内史中尉兼掌之。互相牵制。三者有一不肯。即不能发兵。
出身授官日知录 
顾炎武
史言开元以后。四海晏清。士无贤不肖。耻不以文章达。其应诏而举者。多则二千人。少犹不减千人。所收百纔有一。文献通考。唐时所收进士。每岁不过二三十人。士之及第者。未便解褐入仕。尚有试吏部一关。韩公三试于吏部无成。则十年犹布衣。且有出身二十年不获禄者。自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上初即位。思振淹滞。赐进士诸科出身者五百余人。皆先赐绿袍笏。赐宴开宝寺。第一第二等进士。及九经。授将作监丞。大理评事。通判诸州。其余皆优等注拟。宠章殊异。历代未有也。薛居正等言取人太骤。不听。此太宗初一天下。欲以得士之盛。跨越前代。荣观史册。而不知侥幸之心。欲速之习。中于士人者。且数百年而不可返矣。又考通典举人条例四经出身。授紧县尉。判入第三等。授望县尉。五经出身。授望县尉。判入第三等。授畿县尉。进士与四经同资。是唐时明经进士。初除不过县尉。至今代则一入词林。更不外补。二甲之除。犹为部属。崇浮长惰。职此之繇。所以一第之后。尽弃其学。而以营升纳贿为事者。以其得之浅而贵之骤也。其于唐人举士之初制。失之远矣。宋初用人之弊有二。进士解褐。不试吏部。一也。献文得旨。召试除官。二也。今衒文之涂已革。而入官之选尚轻。二者之弊。其一尚存。似宜仍用唐制。若用八股之人才。而使之理烦治众。此夫子所谓贼夫人之子也。
京官必用守令日知录 
顾炎武
通典言。晋制不经宰县。不得入为台郎。魏肃宗时。吏部郎中辛雄上疏。以为郡县选举。繇来甚轻。宜改其弊。分郡县为三等。三载黜陟。有称职者。方补京官。如不历守令。不得为内职。则人思自勉。唐张九龄言于元宗曰。古者刺史入为三公。郎官出宰百里。致理之本。莫若重守令。凡不历都督刺史。虽有高第。不得任侍郎列卿。不历县令。虽有善政。不得任台郎给舍。都督守令虽远者。使无十年任外。从之。诏三省侍郎缺。择尝任刺史者。郎官缺。择尝任县令者。宣宗大中改元制曰。古者郎官出宰。郡守入相。所以重亲人之官。急为政之本。自浇风久扇。此道寖消。颉颃清涂。便臻显贵。治人之术未尝经心。欲使究百姓艰危。通天下利病。不可得也。轩墀近臣。备顾问。如不知人疾苦。何以膺朕眷求。今从谏议大夫给事中中书舍人。未曾任刺史县令者。宰臣不得拟议。宋孝宗时。臣僚言吏事必历而后知。人才必试而后见。为县令者。必为丞簿。为郡守者。必为通判。为监司者。必为郡守。皆有差等。未历亲民。不宜骤擢。因定知县以三年为任。非经两任。不除监察御史。此开元干道之吏治所以独高于近代也。明代纶扉之地必取词林。名在丙科始分铜墨。于是字人之职轻。而簿书钱谷之司一归之俗吏矣。汉谚有云。取官漫漫。怨死者半。风俗通而宋神宗尝谓宰臣曰。朕思祖宗以百战得天下。今以州郡付之庸人。常切痛心。后之人君。其以斯言书之坐右乎。
州县品秩日知录 
顾炎武
汉时县制。万户以上为令。秩千石至六百石。减万户为长。秩五百石至三百石。唐则州有上中下三等。县有京畿上中中下下六等。品各有差。太祖实录。吴元年定县有上中下三等。税粮十万石已下为上县。知县从六品。县丞从七品。主簿从八品。六万石已下为中县。知县正七品。县丞正八品。主簿从八品。三万石已下为下县。知县从七品。丞簿如中县之秩。洪武六年。分天下府为三等。粮二十万石已上者为上府。秩从三品。二十万石已下者为中府。秩正四品。十万石已下者为下府。秩从四品。不知何年始改此制洪武十四年定考劾法府以田粮十五万石已上州以七万石已上县以三万石已上亲临王府上司军马守御路当驿道边方冲要者为繁不及此者为简后乃一齐其品。而但立繁简之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