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6-史藏 -13-.经世文编

7-皇朝经世文续编-清-盛康-第144页

之。既不能坐使旷官。而不明赏罚。欲罢黜之。又必致没其偏长。而难昭激厉。用人不审于先。其獘有不可胜言者。臣愚以为不必任之太骤。亦不必徒采其名。宜令内外大臣于一切保举。皆须实指所长。既经确指何项才能。自当观其实效。傥其人后不称职。仍追论其原保之人。不惟杜绝滥保。亦以澄叙官方。此非独三代以来。以此为因才授任之良策也。有虞之世。圣同朝。而稷契皋夔。各司一事。岂数圣人一移职守。遂至无所见长哉。用人之道固如是也。伏愿  皇上审度而加慎焉。一听言宜断也。近日天下多事。全在得人而理。而人之贤否。视其心之公私。心之公私。见于言之诚伪。以此察之。百不失一矣。夫地方安危。系乎督抚。军务得失。系乎统帅。尤不可不慎选也。从前海内承平。督抚各任封圻。不相牵涉。迩来统帅界乎督抚之间。或督抚与统帅。主客互相抵牾。或统帅与统帅。彼此不免争执。其间是非杂进。邪正分途。惟视 批答之从违。以决情之向背。正人忧深 君国。披肝沥胆。日仰望乎  圣明。小人计售奸欺。丑正恶直。亦隐探乎  意旨。抑邪崇正。胥视此为转圜。天下治乱之机。莫大乎是。所虑者。  天心广大。概示优容。邪正是非。未即显示乎天下。在  皇上量同覆载。即虞舜隐恶扬善之心。原有默运渊衷。独持权度。未易为浅见所窥测者。但正言迭进。既蒙  圣量之包涵。邪论隐陈。未禀  干纲之决断。正人既心怀过虑。小人更私幸售欺。傥邪说复进而再尝。将正人被疑于三至。阴阳消长。辨之不可不早辨也。纵或论事互相左右。非触即背。虑开水火之端。 朝廷不宣扬。微寓协和之意。然理有曲直。事有虚实。包容则反启游移。诘问则终难巧匿。调停两可。亦非 盛世所宜也。臣愚以为言杂进之时。明辨从违。自足以遏邪萌而扶正气。除言官献替。必须优之格外。以开谠直之途。其余论事论人。孰是孰非。立予分别。是者即议施行。非者严加诘责。邪说不敢更端而进。正人不至隐为所摇。如此则老成之隐虑皆消。众志之迟疑亦定。是非邪正。显然与天下共之。 朝廷之黜陟当而任用专。治理蒸蒸日上矣。伏愿  皇上俯鉴臣之私忧过计。以进道消道长之几。则天下幸甚。以上四条。或事关治本。或虑在几微。虽土壤细流。未必高深之能助。而戴天履地。岂其覆载之相忘。臣久病之余。精神疲惫。而微诚所积。无日不如在  君父之前。辗转思维。窃以为有所见而不为  皇上陈之。即伏处田园。此心终觉负疚。谨不揣冒昧。缮折驰陈。伏乞  皇上圣鉴训示。
应 诏直言疏同治二年   
吴大澄
臣伏见  皇帝陛下即位以来。戮有罪。赏有功。起用耆臣。尊崇师傅。  诏举贤以裨庶政。整军务以求民瘼。一岁之中。  圣旨数十下。亦可谓详且备矣。然而每奉  上谕。部臣咨于各省。督抚札饬各府州县。备一文。存一案而已。而未有能实力奉行者。言荐举。则曰我无荐贤之任。并无可荐之贤也。言吏治。则曰事势如此。不自我而坏也。言恤民。则曰今日之急务。以理财为上。不先筹饷。何以养兵。不取诸民。将焉取之。安得而顾民之病也。是上之诏下者如此。而下之应上者如彼。逡巡畏缩。苟且塞责。欲贤才辅而天下治。不可得也。臣窃谓今日之理财。当务其大而舍其细。其要有六。曰行节俭以省浮费。举廉吏以清仕途。善抚字以苏民困。勤守御以保完区。严教职以培士类。减捐输以杜利窦。此六者为目前之要务。致治之大本。不言理财而财自裕。百姓足而君无不足矣。臣请为  陛下陈之。大学言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今以京师之大。仰食者数十万人。而司农之度支。仓之储蓄。无数月之粮者。国家之患贫甚矣。穷民之游食。盗贼之公行。无一处不然者。百姓亦患贫甚矣。而  陛下之臣。舆马赫者如故也。鲜衣美食者如故也。是奢华之习未尽除。而浮靡之费未能节也。欲天下之不困。何可得乎。夫士庶之家。有一岁入百金者。有一岁入数十金者。仰事俯育。吊死问疾。尽在其中。亦不致饥寒之阨矣。而为  陛下之臣。有百金之俸者。其用必千金。有千金之俸者。其用必数千金。位日益尊。而用日益费。名为顾体面。而实则好奢靡。人怀不足之心。家有无厌之壑。虽  陛下俯念其贫。而给之以全俸。加之以养廉。亦不能满其欲而补其隙。在京之臣。犹或不免。而在外之臣。更不待言矣。昔汉之文帝。唐之太宗。皆以俭德为天下先。宋司马光为相。士大夫以贫相高。李沆治居第。厅事前仅容旋马。寇准为宰相。有无地起楼台之语。从古名臣。未有不躬行节俭以为天下法者。臣闻曾国藩营中员弁多服布衣。而各省委员赴其营者。不敢以华服入见。上之所好。下必有甚焉者。故上之所为。下之归也。诚使各省督抚。念民生之不易。而法曾国藩之俭朴。庶几中外大小臣工。省于用而廉于取。淡于利而勤于职。断无有刻剥其民。以贿赂于上者矣。故奢者致贫之由。而俭者救贫之药也。此致治之本一也。古之服官。以内擢为荣。以外调为降。今之人臣。以内转为苦。以外放为乐者。无他。京官贫而外官富。其好名之心不敌其好利之心也。且京官之所资以生者。非督抚之馈遗。即州县之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