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6-史藏 -13-.经世文编

7-皇朝经世文续编-清-盛康-第143页

官逃将。随地察实。正法无赦。主帅久无功者。亦即治以军法。如此。则一年之内。而贼可灭。即不灭。而犹如今日之鸱张者。臣知其断不然也。抑臣更有请者。古今剿贼。多误于招抚。明季可为深戒。   高宗御批通鉴。于杨鹤余大成熊文灿等之主抚酿祸。指斥痛切。垂鉴千古。盖贼未有不大剿而受抚者。亦未有穷凶极恶之首匪受抚者。其受抚者。皆愚弄我耳。将帅非不知而甘受其愚。以为可遂其挟贼自重之私。而非实有为 国为民不顾身家之真意。故胁从可抚。首匪不可抚。初为恶之首匪犹可抚。而稔恶必不可抚。近日屡抚屡叛者多矣。此不可不痛惩而切戒者也。大要事权一。军法严。责有专任。刑不逾时。审剿抚之宜。制临敌之变。皆无可推诿。则将帅不畏贼而畏法。士卒不畏贼而畏将帅。功罪核实。三军有必死之心。庶寇乱可平。太平可望矣。以上四条。语虽分析。理相贯注。言戒矫饰。事期实用。似可为致治之要。勘乱之本焉。臣愚昧之见。是否有当。伏乞   皇太后  皇上圣鉴。
挈大纲防积獘疏同治元年   
袁甲三
窃惟出治宜挈其大纲。行政宜防其积獘。大纲立。则条理次第举矣。积弊去。则隐患无由萌矣。  皇上自御极以来。上承   两宫皇太后厉精图治。下有王大臣竭智尽忠。治法粲然。中外相望升平。兼之  圣心虚受。言路宏开。臣受  恩最深。尤宜殚尽愚忱。以期仰酬于万一。惟是督师在外。闻见未广。实时于邸抄内略知梗概。又苦不能详悉。病中过虑。明知迂之见。未达体要。而愚诚所迫。有不能已于言者。且臣已蒙  圣恩准予开缺。不日交卸回籍。瞻望 阙廷。依恋无己。稍有所见。尤不得不为我  皇上亟陈之。谨胪列管见。伏候  圣明采纳。一  圣学之缓急宜权也。我 朝家法。自经史而外。如   列朝实录。以及 国书清语骑射。与各部落各国番语。无不讲习。所以通达古今。综括文武。统驭中外。法至详也。然当 储宫养正之日。岁月宽闲。原宜同时并及。我  皇上以冲龄践阼。日总万几。闻  宸躬就学。每日不过两时。  皇上天亶聪明。文艺技能。一涉必皆通晓。但为时有限。不能及。且精神常使有余。则心思愈觉灵敏。臣愚以为事有先后。过于骤则致功难。骛于多则用心杂。欲以成  圣学之大。而立郅治之基。非渐致其功而专用其心不可。窃谓四子五经。道法之统会也。历代正史。治乱之考镜也。   列朝实录。谟烈之成宪也。此皆心法所垂。治功所赖。万不可缓者也。此外艺文。暂缓岁时。似亦未晚。是宜按日而立为程。于经史务在讲贯详明。精求古先圣王心法治法。无徒为章句训诂。于   列圣实录。命儒臣恭择明白易晓者。每日陈说一二事。不可繁多。庶几  圣心渐渍于义理。审察于事机。而又懔遵   祖训之昭垂。将见  圣德日粹。  圣智日开。由此而博及艺能。其为功必更易易。且亲近儒臣之日多。自无非几之贡。尤端本正始之基也。一议政之精力宜专也。古者官盛任使。以劝大臣。故三公论道经邦。不复亲及细务。所以节其勤劳。专其思虑也。人之精神有限。事繁则心纷。心纷则虑扰。虽资禀特异者。亦往往以纷扰而致虞。况枢机为政本所关。事务极繁。尤非若公卿以下分任职司。窃闻近来议政王兼理之事太多。我  皇上冲幼垂拱。凡综理庶务。其责在王。行政用人。事事皆须审虑。宜使王厉精夙夜。广采博询。得以凝壹精神。均平天下。若派各差使。自有诸王大臣在。方今兵兴日久。时事孔棘。或军情猝至。运筹策于顷刻之间。或事遇疑难。权利獘于百年之后。应之稍有失当。即挽回更费斡旋。悉力殚心。正在今日。沈几内断。尤赖深思。多任一事即多费一心。不宜以此分议政治事之时日。而耗其虑事之精神也。夫权势不可专者也。思虑不可不专者也。王以至公至虚之心。持亲王之大体。复以有翼有严之体。竭辅政之小心。斯足以代  圣主之勤。而赞成中兴之业无难矣。
一用人宜审也。书曰。明试以功。又曰。举能其官。天下全才常少。而偏才常多。用违其才而曰天下无才。非笃论也。才窘于用。而前日之能臣即后日之罪首。尤非所以养天下之才也。循名责实。考绩程能。不惟小臣之才。不废于时。抑且大臣之才。愈宏其用。即如保傅之任。首重儒臣。而大体粹然者。间或诎于肆应。汉之经济。宋之理学。罔非正人。而从政临民。一代中卓然表著者。可以数计。其余则大者为师傅。小者侍经筵。咸能裨补圣明。佐成主德。以此知任用儒臣。重其德。不必苛其才也。若夫萧何馈运。未闻参帷幄之筹。韩信将兵。岂可任关中之守。黄霸名成治郡。而为相不过庸材。段颎功在平羌。而立朝不免败节。历观史册。成昭然。盖缘人之资禀各殊。才具互异。学焉而各得其性之所近。即用者当量其器之所宜也。又或入仕之初。任事各有蹊径。如由吏员进者。簿书或易于见长。由军营进者。地方或难于胜任。由科甲出者。优于文教。而条令或不如吏胥。由州县起者。洊升大吏。而规模或不能宏远。是在 朝廷因而用之。曲而全之耳。臣非敢谓其中必无杰出之才。投而辄效者。但虑得人之少。不敌偾事之多。及至偾事。欲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