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樂受。領納順情境而生故。三不苦不樂受。領納中庸境而生故。復有內外之別。意根名內受。五根名外受。六根名內外受。各有三種。當知觀受是苦。故云知三受也。對治義者。眾生於三界苦中。妄生樂想如來為說三受皆是苦也。顯正義者。不受諸受。名為正受故。
  四者。四諦。
  【記】諦者。審實也。謂審實苦。集。滅。道。四法。一一不虗。故名為諦。一。苦諦。苦即逼迫義。有三苦。八苦。總而言之。不出三界生死。聲聞人諦審生死實苦。故名苦諦。二。集諦。集。即招感義。聲聞人諦審煩惱惑業。實能招集生死之苦。故名集諦。三。滅諦。滅。即寂滅。聲聞人既厭生死之苦。諦審涅槃。實為寂滅之樂。故名滅諦。四。道諦。道。即能通義。聲聞人諦審戒定慧道。實能通至涅槃。故名道諦。前二諦。是世間因果。苦是果。集是因。後二諦。是出世間因果。滅是果道是因。先言果而後言因者。令知苦斷集。慕滅修道。故云四諦也。對治義者。苦集為所治。道滅為能治也。顯正義者。見四真諦。免流轉三界故。
  五者。五陰。
  【記】陰者。葢覆義。亦名為蘊。蘊者。積聚義。即我。人。身。心。之異名也。開名為四。對色為五。一色蘊。質礙義。二受蘊。領納義。三想蘊。思念義。四行蘊。不住義。五識蘊。了別義。然此五法。本無實體。眾生妄執有我。所以如來為說皆空。故云五陰也。對治義者。為迷心重者。故說五陰。顯正義者。令破五蘊。證得五分法身故。
  六者。六入。
  【記】入者。趣入義。六根為六識所依。能入於塵。故經云。內六根。外六塵。中六識。為生死根本。佛言。根塵一一捨去。則三界無所繫縛矣。涅槃經中。稱此六根。名為六賊。以能刼奪善法。故云六入也。對治義者。為迷色重者。故說六入。顯正義者。令根境解脫。證妙常故。
  七者。七覺意。
  【記】七覺意者分別。道用之法也。亦名覺支。亦名覺分。謂此七法之意。各有支派分齊不亂故。法界次第云。無學實覺。七事能到。覺者。察也。謂覺察所修之法。是真是偽故。其擇法。精進。喜。三覺意屬慧。除。捨。定。三覺意屬定。念覺意兼屬定慧兩種。若心昏沉。念用擇法精進喜起之。若心浮動。念用除覺。除身口之粗。以捨覺。捨於觀智。以定心入禪。令不浮動是名念覺意。故云七覺意也。對治義者。令離沉掉故。為說七覺意。顯正義者。令修七覺意。能使定慧均平故。
  八者。八正道。
  【記】此八法不依偏邪而行。故名曰正。引諸不善而至於善。故名曰道。如華嚴經云。一行正見道。邪見不生故。二起正思惟。捨妄分別故。三常行正語。順聖言故。四恒修正業。教化眾生故。五安住正命。行四聖種故。六起正精進。不行無益苦行故。七心常正念。遠離諸妄分別故。八心常正定。入不思議解脫門故。是為八正道也。對治義者。為離八偏邪。故說八正道。顯正義者。修八正道開。三解脫門。趣入涅槃故。
  九者。九眾生居。
  【記】九眾生居者。謂十法界。除佛所居故。眾生者。是正報。居。即處也。是依報。謂一切眾生。隨善惡正報業身。各有所居依報之處故。大論云。眾生九道中授記。所謂三乘道。六趣道。是知九道。即九界也。授記作佛。十界明矣。若依六道眾生。且約三界九地而言。謂欲界一地。色界四地。無色界四地。名眾生居故。對治義者。令離樂著故。為說九眾生居也。顯正義者。眾生若能同如來行願。不離當處。則超入佛界矣。
  十者。十一切入。
  【記】十一切入者。即十徧處定也。謂青。黃。赤。白。地。水。火。風。八種色。空。識。兩種心。更相涉入。廣普徧滿。轉變無礙故。智度論云。八背捨是初行。八勝處是中行。十一切處是後行。此三種觀。具足禪體。始得成就。此定謂之徧一切處者。從初觀境徧滿。以得名也。一。青徧一切處定。謂於定中。還取八背捨。八勝處中。所見青色。使徧一切處皆青。故名青徧一切處定。其黃。赤。白。地。水。火。風。空。識。九徧一切處定。亦復如是。故名十一切入也。對治義者。謂定中色心不得普徧。故說十一切入也。顯正義者。修此觀法。謂欲成就一切佛法。摧伏天魔。破諸外道。度脫眾生故。當知即是摩訶衍義。略明十數已竟。廣如次第禪門。
  沙彌尼十戒相(同上)
  式叉摩那戒相。
  集。梵語式叉摩那。此云學戒女。佛聽十歲曾嫁。及十八童女。與二歲學戒。以淨身。與六法。以淨心。於尼僧中集眾。白四羯磨。與滿十二。及滿二十。方受具戒。若學年未滿。六法不淨不與受比丘尼具足戒。
  【記】學戒女者。謂從師秉受戒法。一一依行也。女者未嫁之稱。母者。有子之號。僧祇律云。不得自己閱律。師應告言。某應作。某不應作。不得向說篇聚罪名。佛言。此學法女。具學三法。一學根本。即四重是。二學六法。謂染心。相觸。盜減五錢。斷畜生命。小妄語。非時食。飲酒也。三學行法。謂大尼諸戒。及威儀。並制學之。若犯根本戒者。應滅擯。若缺學法者。更與二年羯磨。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