謂計度己之德行全缺也。若果勤修三學。化導眾生。具此二利之德。名之為全。方堪應供。若不具者。名之為缺。則不宜受。故毗尼母論云。若不誦經坐禪。營三寶事。及不持戒。受他信施。為施所墮。又云。斷三界見思惑盡。證阿羅漢果。方為全應供。若初二三果已來。皆名缺應供也。然德行雖全。猶須觀法。方消信施。故天台云。不問乞食眾食。皆須作觀。若不入觀。即潤生死。所謂學道不通理也。全既如此。況缺者耶。凡受食時。當作此觀。
  三。防心離過。貪等為宗。
  【記】防心離過。貪等為宗者。以貪嗔痴三毒。是一切眾生生死根本。造業因緣。謂此心具足無量無邊煩惱之過患。而貪嗔痴是其根本。故曰為宗。宗者。主也。故彌勒問經云。一切惡法。皆從貪嗔痴起。我等為道捨家。應當謹慎防之。根本若遣。諸惡遠離。故於美味。不起貪想。於粗食。不起嗔恚。於不粗。不美食。不起痴心。凡受食時。當作此觀。
  四。正事良藥。為療形枯。
  【記】正事良藥。為療形枯者。謂吾人四大成身。常為飢渴所病。苟非飲食。則形枯色顇。無由進修道業。是以飲食為資身治病之良藥。修行進道之機關。如有貪著。則反成沉疴矣。阿育王經云。優波笈多。以一器盛滿乳糜。又以一空器。並置一貪食比丘前。語言。汝可待冷。稍稍飲之。而比丘貪食心重。便吹使冷。乃并食之。笈多曰。乳糜雖冷。汝心故熱。復須冷之。當以不淨觀為水。除此心熱。若見飲食。如服藥想。比丘食竟。即便吐出滿於空器。笈多曰。汝可更食。比丘曰。不淨何可復食。笈多曰。汝觀一切法。猶如涕吐。因為說法。比丘精進。思惟觀察。得阿羅漢果。凡受食時。當作此觀。
  五。為成道業。應受此食。
  【記】為成道業。應受此食者。謂出家人。無為無欲。清淨自守。隨緣飲啄。以資形命。為修三乘道業故。不食。則形羸色變。道業難成。今因成就道業。故受此食。苟不修道。則粒米難消。慈恩云。為成道故施將來。道業未成爭消得。可見飲食是助道正緣。所以受之。若自知道業未成。切須深生慚愧。故行護云。所食須生慚愧。當作觀法。摩得勒伽論云。若得食時。口口作念。若不如是用心。便名虗消信施。凡受食時。當作此觀。
  集。一計功多少。智度論云。此食墾植收穫舂磨淘汰炊煑。及成功用甚多。量彼來處。僧祇律云。施主減其妻子之分。求福故施。凡受食時。當作此觀。二忖己德行。全缺應供。毗尼母律云。若不坐禪。誦經。營三寶事。及不持戒。受人信施。為財所墮。則不宜受食。德行若全。則可應供受食。凡受食時。當作此觀。三防心離過。貪等為宗。明了論疏云。出家先須防心三過。謂於上味食起貪。下味食起嗔。中味食起痴。以此不知慚愧。墮三惡道。凡受食時。當作此觀。四正事良藥。為療形枯。謂飢渴為主病。四百四病。為客病。故須以食為醫藥。用資其身。凡受食時。當作此觀。四百四病者。人身假地水火風四大所成。一大不調。則生百一種病。四大共成四百四病。五為成道業。應受此食。謂不食則飢渴病生。道業何成。增一阿含經云。多食致苦患。少食氣力衰。處中而食者。如秤無高下。凡受食時。當作此觀。
  【記】此五觀道。本遺教經。文云。受諸飲食。當如服藥。四觀義也。次云。於好於惡。勿生增減。三觀義也。三云。趣得支身。以除飢渴。五觀義也。四云。受人供養趍自除惱。二觀義也。五云。無得多求。壞其善心。一觀義也。古德云。五觀若存。千金易化。所以和尚廣引經論。以發明也。
  洗鉢
  【記】洗者。蕩滌其膩屑也。謂受食已畢。應當如法滌器。若論西土洗法。必須灰。泥。皂莢。蒭摩艸等。方除油膩。謂彼處食多乳酪酥油故。此方但盛米飯。只須滾水洗之。即潔矣。
  以此洗鉢水。如天甘露味。施與諸鬼神。悉皆獲飽滿。
  唵。摩休囉悉莎訶(三遍)
  【記】梵語蘇嚕巴。此云水。而喻甘露者。葢謂比丘以水洗鉢。滌時加持偈呪。其法力之功。不可思議。以此法水。普濟羣生。令其善芽增長。罪垢蕩除。離生死之熱惱。除貪愛之枯竭。成就菩提。超登覺岸。是以喻如不死妙藥也。世人但知施食之利最多。而不知此施水之功逾勝。謂餓鬼咽喉熾然。見水不能得飲。惟此呪水飲之。咸得清涼。而脫苦趣。是故洗鉢之時。加持偈呪願力。以水施與。如天甘露。能令鬼神不飢渴故。去水已。復應展故。不展。而水不能乾。內恐濕氣。外恐招塵。故須展也。經律異相云。有阿羅漢。常入龍宮應供。食還。以鉢受沙彌洗。鉢中有殘飯數粒。沙彌嗅之大香。食之甚美。便作方法。入師繩床下。兩手捉脚。其師至時。繩床俱入龍宮。龍言。此未得道。何以將來。沙彌食鉢粒故。五雲志逢禪師。一日入普賢殿中晏坐。倐有神跪於前。師問誰。曰。護戒神。師曰。吾有何愆耶。神曰。洗鉢水師每傾棄。非所宜也。師從此後盡飲之。即成脾疾。十載方愈。
  結齋
  【記】結者。收歸也。檀越為生善故。設齋供養眾僧。齋供既畢。仗呪力加護。二偈功能。結其善法。令不散失。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