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汝與子。精勤供養。故得享之。又問長者年多少。曰七十九。祖說偈曰。學道不通理。轉身還信施。汝年八十一。此樹不生耳。後如其記。
  集。律中佛制。眾僧受食。唱僧跋者。因外道請佛及僧。密下毒藥於食中。故令諸比丘。一齊唱云。三跋羅伽多。所有毒藥。皆變為上妙美味。眾食安樂。免其毒害。言僧跋者。僧。即受食之僧眾。跋。即所唱之秘呪也。梵語三跋羅伽多。此云等供。謂眾僧食皆平等故。又云善至。謂供具善成。食時復至故。今此方唱五觀。令眾一心受食。而為僧跋者。一則無有外道毒害故。二則令人慚愧受食故。是以雖非正制。東夏通行。
  舉鉢
  【記】既聞唱警策文。及磬聲已。即當以左手持鉢。右手扶緣。一舉。默持此偈呪。
  執持應器。當願眾生。成就法器。受天人供。
  唵。枳哩枳哩。嚩日囉。吽癸吒(三遍。捧鉢當胸受食)
  【記】執持者。手捧也。梵語鉢多羅。此云應量器。謂體色量三。與法相應。名為應器。體。雖許泥鐵。惟重於瓦。善見律云。三乘聖人。皆執持瓦鉢。乞食資生。以四海為家。故名比丘。色。惟聽熏作鳩鴿項色。不許青黃綠白。及彩畵雜色故。量。則雖有上中下三等。佛制令隨身分量故。三者之中。有不如法。便非應器也。執持應器。必誦呪偈。回向眾生。即體是法。本來成就故。成就法器一句。而空假中備矣。乃至制度之法。三匙五觀之意。皆出於應量。則諸法無不具足也。四分受戒犍度云。世尊昔日於菩提樹下。初成佛時。有二賈客。將蜜麨奉佛。世尊作是念。過去諸佛。以鉢受食。是時四大天王。各以石鉢。疾獻世尊。如來復作念云。若于一人邊受者。餘則有恨。我今四鉢總受。次第相重。安左掌中。以右手按下。佛神力故。合成一鉢。故云成就法器。受天人供也。故律中不聽比丘畜石鉢。若畜犯偷蘭遮。若不知如是應量之法。即滴水難消。況天人供耶。一正受食時。應具威儀。僧祗律云。比丘受食。當如雪山象王食法。食入口已。以鼻作後口分齊。前食咽已。續內後團。不得大。不得小。當可口食。上座當徐徐食。不得速食竟住看。令年少比丘。狼狽食不飽。若麨團大。當手中分令可口。餅亦如是。受食時。不得令一粒落地。若食薄粥羹飲。不得噏使作聲。當徐徐咽。根本律云。不彈舌食。不[口*尃][口*集]食。不訶氣食。不吹氣食。不得振手食。廣如律中。
  三匙有節
  【記】節者。度也。謂受過三匙飯。或用[笯-女+(├/(ㄇ@(十*十)))]。或以匙。取羹而食也。然初不停于二。終不至于四。而必以三者何也。表願斷貪嗔痴三毒。及顯三聚淨戒故。智度論云。食為行道之本。正受食時。須作三願。
  初匙。願斷一切惡。
  【記】願斷一切惡者。謂無惡不斷。天台云。有界內。界外惡。即見思。塵沙。無明等惑是也。初下匙時。當願此生所有身口意三業。及一切不善之法。悉令斷盡也。
  二匙。願修一切善。
  【記】願修一切善者。謂無善不修。次下匙時。當願此生所有一切善法。悉令勤修。即如來所說戒定慧三學。并三十七品助道等法。乃至百千三昧。無量法門是也。
  三匙。誓度一切眾生。
  【記】誓度一切眾生者。謂無一眾生不度。如阿難發願。如一眾生未成佛。終不於此取泥洹也。次下匙時。當作是願。此生所修善根。回施一切眾生。共成佛道。前二匙是自利。此正當利他。即四弘誓願也。
  集。如是行者。承此呪願力。勝河沙七寶。百味飲食。供養諸佛菩薩。賢聖僧也。
  【記】此三願心本起信論。文云。一者直心。正念真如法。二者深心。樂集諸善行。三者悲心。欲拔眾生苦。亦即三方便。一。能止方便。止一切惡法。二。發起方便。發一切善根。三。大願方便。願度一切眾生。語云三心未盡。滴水難消。夫是之謂歟。
  五觀無違
  【記】無違者。理事無礙也。謂觀中即事。即理。諦思融會故。若學道人。受食不存正念。如牛噬草何殊。故懶菴禪師曰。十方僧物重如山。萬劫千生豈易還。金口共談人未信。他年爭免銕城關。又曰。人身難得好思量。頭角生時歲月長。堪笑貪他一粒米。等閒失却半年糧。由此觀之。三學不修。被食所墮。可不慎歟。
  一。計功多少。量彼來處。
  【記】計功多少者。謂想此一鉢之飯。非是等閒。推其原本。自從種。植。收。穫。農夫酌晴較雨。乾旱水澇。鍬鋤犂耰。以至淘炊等。作夫流汗合集。食少汗多。功重如是。古云。鋤禾正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飡。粒粒皆辛苦。故律云。一米百工是也。入口即成不淨。頃刻變為屎尿。惡不欲見。我若貪著。當墮地獄。吞熱銕丸。出為畜生。償他宿債。如是觀已。心生厭離。方堪受食。量彼來處者。僧祇律云。皆是信心檀越。減損口腹。為求福故。布施我等。所謂檀信脂膏。行人血汗。若無修行。粒米難消。故文殊問經云。菩薩若無思惟。即飯亦不應受。凡受食時。當作此觀。
  二。忖己德行。全缺應供。
  【記】忖。計度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