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節者。度也。謂受過三匙飯。或用[笯-女+(├/(ㄇ@(十*十)))]。或以匙。取羹而食也。然初不停于二。終不至于四。而必以三者何也。表願斷貪嗔痴三毒。及顯三聚淨戒故。智度論云。食為行道之本。正受食時。須作三願。
初匙。願斷一切惡。
【記】願斷一切惡者。謂無惡不斷。天台云。有界內。界外惡。即見思。塵沙。無明等惑是也。初下匙時。當願此生所有身口意三業。及一切不善之法。悉令斷盡也。
二匙。願修一切善。
【記】願修一切善者。謂無善不修。次下匙時。當願此生所有一切善法。悉令勤修。即如來所說戒定慧三學。并三十七品助道等法。乃至百千三昧。無量法門是也。
三匙。誓度一切眾生。
【記】誓度一切眾生者。謂無一眾生不度。如阿難發願。如一眾生未成佛。終不於此取泥洹也。次下匙時。當作是願。此生所修善根。回施一切眾生。共成佛道。前二匙是自利。此正當利他。即四弘誓願也。
集。如是行者。承此呪願力。勝河沙七寶。百味飲食。供養諸佛菩薩。賢聖僧也。
【記】此三願心本起信論。文云。一者直心。正念真如法。二者深心。樂集諸善行。三者悲心。欲拔眾生苦。亦即三方便。一。能止方便。止一切惡法。二。發起方便。發一切善根。三。大願方便。願度一切眾生。語云三心未盡。滴水難消。夫是之謂歟。
五觀無違
【記】無違者。理事無礙也。謂觀中即事。即理。諦思融會故。若學道人。受食不存正念。如牛噬草何殊。故懶菴禪師曰。十方僧物重如山。萬劫千生豈易還。金口共談人未信。他年爭免銕城關。又曰。人身難得好思量。頭角生時歲月長。堪笑貪他一粒米。等閒失却半年糧。由此觀之。三學不修。被食所墮。可不慎歟。
一。計功多少。量彼來處。
【記】計功多少者。謂想此一鉢之飯。非是等閒。推其原本。自從種。植。收。穫。農夫酌晴較雨。乾旱水澇。鍬鋤犂耰。以至淘炊等。作夫流汗合集。食少汗多。功重如是。古云。鋤禾正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飡。粒粒皆辛苦。故律云。一米百工是也。入口即成不淨。頃刻變為屎尿。惡不欲見。我若貪著。當墮地獄。吞熱銕丸。出為畜生。償他宿債。如是觀已。心生厭離。方堪受食。量彼來處者。僧祇律云。皆是信心檀越。減損口腹。為求福故。布施我等。所謂檀信脂膏。行人血汗。若無修行。粒米難消。故文殊問經云。菩薩若無思惟。即飯亦不應受。凡受食時。當作此觀。
二。忖己德行。全缺應供。
【記】忖。計度也。謂計度己之德行全缺也。若果勤修三學。化導眾生。具此二利之德。名之為全。方堪應供。若不具者。名之為缺。則不宜受。故毗尼母論云。若不誦經坐禪。營三寶事。及不持戒。受他信施。為施所墮。又云。斷三界見思惑盡。證阿羅漢果。方為全應供。若初二三果已來。皆名缺應供也。然德行雖全。猶須觀法。方消信施。故天台云。不問乞食眾食。皆須作觀。若不入觀。即潤生死。所謂學道不通理也。全既如此。況缺者耶。凡受食時。當作此觀。
三。防心離過。貪等為宗。
【記】防心離過。貪等為宗者。以貪嗔痴三毒。是一切眾生生死根本。造業因緣。謂此心具足無量無邊煩惱之過患。而貪嗔痴是其根本。故曰為宗。宗者。主也。故彌勒問經云。一切惡法。皆從貪嗔痴起。我等為道捨家。應當謹慎防之。根本若遣。諸惡遠離。故於美味。不起貪想。於粗食。不起嗔恚。於不粗。不美食。不起痴心。凡受食時。當作此觀。
四。正事良藥。為療形枯。
【記】正事良藥。為療形枯者。謂吾人四大成身。常為飢渴所病。苟非飲食。則形枯色顇。無由進修道業。是以飲食為資身治病之良藥。修行進道之機關。如有貪著。則反成沉疴矣。阿育王經云。優波笈多。以一器盛滿乳糜。又以一空器。並置一貪食比丘前。語言。汝可待冷。稍稍飲之。而比丘貪食心重。便吹使冷。乃并食之。笈多曰。乳糜雖冷。汝心故熱。復須冷之。當以不淨觀為水。除此心熱。若見飲食。如服藥想。比丘食竟。即便吐出滿於空器。笈多曰。汝可更食。比丘曰。不淨何可復食。笈多曰。汝觀一切法。猶如涕吐。因為說法。比丘精進。思惟觀察。得阿羅漢果。凡受食時。當作此觀。
五。為成道業。應受此食。
【記】為成道業。應受此食者。謂出家人。無為無欲。清淨自守。隨緣飲啄。以資形命。為修三乘道業故。不食。則形羸色變。道業難成。今因成就道業。故受此食。苟不修道。則粒米難消。慈恩云。為成道故施將來。道業未成爭消得。可見飲食是助道正緣。所以受之。若自知道業未成。切須深生慚愧。故行護云。所食須生慚愧。當作觀法。摩得勒伽論云。若得食時。口口作念。若不如是用心。便名虗消信施。凡受食時。當作此觀。
集。一計功多少。智度論云。此食墾植收穫舂磨淘汰炊煑。及成功用甚多。量彼來處。僧祇律云。施主減其妻子之分。求福故施。凡受食時。當作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