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
  又鈔(中一)云。戒有大用。諸佛立教。並有勝能(立教者。通語三藏。經論〔即〕斷證功高。毗尼則住持最勝者。兼通者。經論亦列流通住持。毗尼亦彰絕縛元始。故云並有也)。明義各別(通示三藏)。理須略舉(獨標律也)。夫三寶所以隆安。九道所以師訓(除佛道外三聖六凡。並師於戒。若據戒本。三世尊敬。則佛亦師奉也)。諸行之歸憑。賢聖之依止者。必宗於戒。故律云。如是諸佛子。修行禁戒本。終不回邪流。沒溺生死海。又戒經云。若有自為身。欲求於佛道。當尊重正法。此是諸佛教。故結集三藏。此教最先。善見云。毗尼藏者。佛法壽命(有情色心。存亡依命。佛法興廢宍在毗尼)。毗尼藏住。佛法方住。故先結之。所以爾者。餘經但泛明化迹(化迹即往昔因緣也)。通顯因果(因果即三世報應也)。事隨理通(融事歸理)。言無所寄(忘言遺滯)。意寔深遠。昏迷未達。雖欲進修。尠得其要。多滯答相。由迷教旨。今戒律大藏。住持功強。凡所施造。並皆麤現。以人則形服異世。法則軌用有儀。住既與俗不同。雜行條然自別。由世隨相有。法逐相成。便能綱維。不墜於地。又以法能資人。親成眾行。使人能弘法。故律云。以眾和合故。佛法得久住。記云。世隨相有者。此明世諦依相成立。由諸眾生。不知空寂。但隨虗妄。有為之相。乃有世間。故云爾也。法逐相成者。如來順世立法也。如來說法。常依二諦。一依真諦。泯絕諸法。二依俗諦。建立諸法。今此律藏。建立持犯。滅惡生善。隨情附相。引接初心。是以凡所制戒。並托緣生。隨有開遮。皆防譏毀。故云法逐相也。

  約總相嘆戒法

  又(序文)云。夫戒德難思。冠超眾像。為五乘之軌導。寔三寶之舟航。依教建修。定慧之功莫等。住持佛法。群籍於茲息唱。自大師在世。偏弘斯典。爰及四依。遺風無替。

  撮略諸文以歎戒法

  資持引標宗云。是汝大師。以能軌物也。或云人足。能有所至也。或云大地。生成住持也。道品樓柱。聖道所依也。禪定城郭。定慧所憑也。乃至如池如鏡如纓絡。如頭如器。又智論中。如重寶。如命如肛。如鳥翅等。尋之可知。又篇聚中。先明戒護。具列八喻。如王小子。如月光。如如意珠。如王一子。如人一目。如貧資粮。如王好國。如病良藥。又戒本序。如海無涯。如寶無厭。僧祇戒本。如猿猴鎻。如馬轡勒。廣在經律。不復繁引。良以戒德高廣。故非一物可喻。徧舉諸像。各得一端。不能全似。

  五乘之本並由戒法

  又云。五乘者。人天聲聞辟支及佛。能乘人也。五戒十善諦緣六度。所乘法也。乘此法者。必由奉戒。故以戒法。通為軌導也。然戒有四位。五八十具。若約鈍根。通為世善。若論上智。俱作道基。故善生云。五戒甚難。能為大比丘菩薩戒。而為根本。故知四戒。皆導五乘。

  三寶住持全由戒法

  又云。三寶四種。一體理體。就理而論。化相一種。局據佛世。住持一位。通被三時。功由戒力。運載不絕。故如舟焉。何以然耶。由佛法二寶並假僧弘。僧寶所存。非戒不立。如標宗中。順則三寶住持。違則覆滅正法。又如華嚴云。具足受持威儀教法。能令三寶不斷等。

  詳示戒法住持之相

  又云。謂剃染稟戒。入道次第。以至僧中。受懺安恣結說治諫。師資上下。行住坐臥。飲食衣服。眾法別行。此諸事相。佛法紀綱。住持萬代功由於此。唯斯律藏。委示規模。餘藏非宗。故所不辨。故善見云。毗尼藏者。佛法壽命。毗尼藏住。佛法方住。曲論來致。備如中卷。

  佛在世時偏弘戒法

  又云。雖談眾典。然於毗尼。最所留意。故篇聚云。世尊處世。深達物機。凡所施為。必以威儀為主是也。又經通餘人所說。律唯金口親宣。大權影響。但知祇奉。況餘小聖。安敢措詞。又復諸經。說有時限。律則通於始終。義鈔云。始於鹿苑。終至鶴林。隨根制戒。乃有萬差等。具斯三意。永異餘經。徧弘之言。想無昧矣。

  喻顯戒法

  鈔(上一)云。律(即法)海(此下並喻)冲深(竪深)。津通萬像(橫廣)。雖包含無外。而不宿死屍(容而不雜)。騰嶽波雲。而潮不過限(逸而不濫)。

  鈔以喻明記約法合

  記云。初合竪深。遠古諸佛。三乘聖賢。由戒資成。至于現未。展轉無窮。故戒疏云。前聖果圓。後賢因滿。引生來業。展轉住持。眾生無盡。戒亦無竭。即戒本云。如過去諸佛。及以未來者。現在諸世尊。皆共尊敬戒是也。二合橫廣。三義釋之。初明徧境者。十方法界。依正二報。情非情類。無非戒故。二約禁業者。三業四儀。施為舉動。三千八萬。皆聖制故。三約資行者。萬行由生。眾善所住。三聖道成。率由戒撿故。合第三中。戒法弘通。九道師訓。人收七眾。趣該非畜(本宗通受五八)。攝濟不遺。故云無外。然則或違重禁。教所不容。五眾則坌汙清流。必加擯罰。其餘則入道無益。永障出家。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