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別。三一一法攝化多相應機。四攝化多時。五相應有四。一欲。二解。三根。四時宜。六由欲等令多眾喜。七一切佛眾各滿法界令得益。文家且顯一佛。餘略不說。得益有七。一立勝志。二生廣慧。三了諸行。四住普賢位。五證所說。六剎那增長多智。至盡未來。七一切剎中修行成滿。
  十二中修普賢行。有十一願。初中有總別。別中三。一一一根知多根。二了多欲樂。三生多行有二。先明得細境之智。後而心下顯能知行相。亦是了知之益。前中三。初總標。次得色下別顯。顯十細境智。後如是等下結能知速。別顯中云微細者。准無性攝論釋。微細名由難知故。後能知行相中。云不恐怖者。境雖微細。不怖難知故。餘文准釋。三有三。初總標。次能知下別列十細境。後如是等下結。能知下別顯境智。後如是等下結能所知。
  別顯中有二十一門。前十一門。明細智。後菩薩見前境下明細智。前境中。初九名智者。亦是境故。(勘梵本)餘文易了。五有二。先明細境。後成就下明了知之益。前中三。初總標。次悉知下別顯細境。中間有云智者。亦是所智境故。後如是等下總結能知。就前顯中。四十一門分二。前三十門約因。後十一門約果。前中三。初十明一生菩薩身智行位等事。次十明補處菩薩在天宮事。後十明最後身菩薩降生人間事。中間文及結。並可知。後了知益中。有二十四句。一於世現身。八數見道緣。九修行巧無障。十一得因位極。十四十九。凡修行一一無盡。同法性故。二十於一念間。知一切眾生生滅心。心法即如藏。如藏即生滅。心心法為無為非即離如幻現如通示。二十四能示四業用。一眾生。二劫數。三隨妄心立語言。四依願起通。餘文易了。六有二。先明細境之智。後廣攝下明知境利物。前中三。初總標。所謂下別顯。別顯中。九智可知。後如是等下結能知。能知中。一知速。二稱境。後利物中五。一法施攝。二示法愛語攝。三利行攝。四同事攝。五令悟攝(五勘梵本)七有二。先明細境之智。後如是了知下明能知利益。前中二。先總標。後所謂下別顯。顯中二十一向分二。前九句約所化處。後十二句約能化人法。前九中五云無比者。最勝妙故。如勝蓮剎密嚴土等。餘文可知。後能化十二句中。一總顯知佛出。二知說法。三現身業。四放光。五等通。六一音即多。七入會。八多作一。九一作多。餘三知理性。後能知益中十三句。二云入普賢行等者。謂智行通行。九十十一。亦皆云想者。是決定心。非取境之想。餘文可解。八有二。先明所知境。後於法自在下顯能知行相。前中二。先總。後演說下別。此中皆約即理之事。名法界。別中二。先列所知。後如是下縛能知攝境知。故云如實。餘並可解。後能知中十句。一云普行令攝脩。二於能所詮離取捨。三出生一相智。四於為無為。離存壞。五不染世。六墮世言。七開示真寂。八不依住境。九見法界相。十了諸法無性。九有二。先明境智。後得諸下明知益。前中先總。後別。別中先列十智。九云非劫者。謂日月歲時不名劫故。餘文及結能所知並可解。後知益中得十種心。一云行王者中行最尊貴故。五云世界網者。眷屬剎故。餘文可知。十有二。先明境智。後得入下明能知成益。前中二。先總。後別。別中二。先列十智。後如是等結能所知。前中。八云非法者。諸法無性故非法也。九云無法者。以無性理有諸法故。餘文可了。後結中云與彼同等智稱境知故。後能知益中十種。一入即理之事諸法界一一中定心不散起行。二眼等皆具佛智。三得佛善權。四得佛廣大善根。五入佛身。六現身業。上兩句或共一義。謂能入佛身中。現菩薩身業。七順時處語說法。八得佛力加意業。九生善巧慧。十以佛智釋法。上三句或共一義。謂佛力加得一切智善巧。簡釋諸法。十一有二。先明境智。後生如影下辨知益。前中二。先總。後別。別中二。先列。後修菩薩下結稱知境。故云文義皆如實知。前中十一種。末後中如來道等三箇道字。今勘梵本。皆是道路之道。此亦義言意取所行故。後知益中。得十智可解第二明離相迴向中。有十對不分別。三中云出離道者。道是能修智。行是智所修成。梁攝論云。不見菩薩所行行及能行道。此之謂也。上來別顯十種無縛中。初一無著縛心訖。從此下應辨餘九。准例同故。但列名爾。初雖已說。相從故同列也。
  第三彰行成利益中十句。分四。初三同行法。次一同教法。次一同理法。後五同果所有法。就初三中。一總顯行同類。故云如也。二古行應學。未行當成。現行正住。住即是行。住其修行故。三於行恒修同三世故。云安住不捨隨順等。安住亦行也。次一同教法中。同昔說勤行。同未說當成。同現說了知。次一同理法中。同昔佛證理圓。同當佛證理當成。同現佛證理正住。後五同三世佛果所有法中。一佛果應機體德業用。唯佛自境。於昔已得令行彼因。當佛未得今同住彼行。今佛現行得齊其所因。或齊所得。就一體說故。二得善根。三具種性。四住所行。謂無礙行。無有住處。普為眾示所行等。廣如出現品說。五順境界。謂非境界境界等。亦如出現品說。
  第三依別釋結名者。上來但別釋。初一無著縛心迴向故云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