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善根時。運致自身於彼善根時。於彼善根安立威德大心時。於彼善根心無著時。於彼善根能積集施得自在時。於彼善根成勝志樂無滅壞時。令彼善根安住如來境時。普見彼善根得勢力增長時。以彼善根。如是迴向。下同。
  第二正明迴向中。有十門無著無縛解脫迴向。一心。二身。三口。四業。五根。六世間。七佛剎。八眾生。九法。十智。於中。初一門廣攝。餘九門准同然。初門中二。先牒前起後可知。後所謂下正顯。顯中二。先明隨相迴向。後佛子菩薩摩訶薩以無著無縛解脫心迴向不分別下。明離相迴向。
  前中有六十一願。但依文相別分為十段。初有三願。迴向前諸善根。願成普賢身口意業。二有一願。願能起普賢勤行。三有四願。願得普賢總持。四有十二願。願成普賢自在力用。五有十八願。願成普賢行。六有一願。願成普賢法門。七有三願。願成普賢方便。八有三願。願修成普賢行。九有三佛。願修成普賢智。十有一願。住菩薩行。十一有一願。願修賢賢智。十二有十一願。亦願修成普賢行。
  初中三。願如次身口意業皆即之事法界果因故。
  二中一願。顯任運無間勤故。
  三中四願。願得總持。一可知。二諸佛常現前。三了他言同他言。四普遍時處修行。
  四中十二願。願得自在力。一遍時及眾生身中修行。二普現身佛會。三成十身中因果無[得-彳]力用。於一門者。隨於一化方便中現故。此純門也。四雜門方便。餘同前。五令眾生住十力者。自在力加持故。六於眾生身中現佛通。并令住行。七令一切言中各作一切言。皆令住佛地。八令一一身容一切身。自謂是佛。餘四願可知。
  五中十八願。成普賢行內。第五云不違等者。有六句。顯能說法不違能詮詞無[得-彳]樂說無礙等。六云入一等者。一即一切即故智契於一時。即契一切。言放光者。智照教法故。七有五句。到於等者。謂說法時。皆以四無[得-彳]解智。觀察演說。名莊嚴到岸。九得法光明等者。得諸菩薩行法智。十得智一切方便中二。先總標可知。後所謂下別顯十句。初二知數量。次二知果因。次一知根。次一知法。次一應時。次一巧說。次一廣說不畏盡。後一說皆了義。十一有五句。身業稱機現故。十二有三句。文顯。十三有八句。廣大眾生等者。根器廣大。堪為說廣大教故。廣大莊嚴圓滿等者。實教修多羅藏。顯理無缺故。十四有十句。境界等者。智即是印。印佛境故。十五有總別。總云諸根等者。根謂二十二根中。除男女外。所餘皆通。別中十四句。一慧。二定。三四亦慧。於教自在故。解法無盡義故。五勤。六慧。七勤。八慧。謂妙觀察智相應意識。識即是根。如前第六迴向中說。釋界及金剛。並如前說。此句唯就照理而說故。云金剛界根。了知一切佛法故。離世間品解十根中。云如金剛根。證知一切諸法性故。九釋根名一同前。說境異前。了法性。此照佛智。故云金剛焰根。光照一切如來智慧故。離世間品云金剛光焰根普照一切佛境界故。前第六迴向施心中云金剛界心。與此相類。釋曰。此上兩句。願得普賢與法性及諸佛智非即離之智慧。十知根無礙智。十一調化方便智。十二稱法界器。十三因極。十四障垢盡。十六有標列。列中十種神力。於中第八定無功用示現。第九依性觀。餘可解。十七有總別。別中五。一一身速入多土。二多土在一身。三嚴土智。四觀土智。五絕小心。十八有總別。別中六。第六了即理之事。餘可知。
  六中一願。成淨法門。此即不思議解脫法門。依業用說。文顯可知。
  七中成普賢方便。內有三願。一一念心中現一切眾生多劫心念。二以遍法界身一一納一切眾生身。三捨三倒。常見一切佛身相。嚴口說法令機受持了悟。
  八中修普賢行有三願。初有總別。別中二。先明剎相入。後而亦下明本相如故。前中明一念中十種入剎。前六辨一剎入多剎。後四顯多剎入一剎。十中初二可知。三四二句。共明一層中三重展轉遞相繞如網之剎。五當一剎種上二十層內諸剎。由此剎種在華藏剎海內。如天帝網。次第行布故。從此所依攝處。而云以因陀羅網分別方便。謂以帝網布列喻。方便顯示故。六盡剎海中所有剎故。云普分別一切法界。七眾雜類剎。入一剎。入多入一。九盡法界剎入一剎。十盡空界剎入一剎。後本相如故十對應度者現之。故云悉令見。二有二。先明知諸想。後斷一切下明知想益。前中三。初總明知想所因。次所謂下別顯想名。後如是等下結知行相。初中謂願成普行得灌頂。乃至能了知諸想。次別顯有五十二相。後結能知行相中二。先結知速。後而離下明離取相。二明知益中八句。文顯可解。三有三。初顯修行得他心智。次於一一下別顯。隨彼何心智。皆能智有七類心可知。後種種下總結知之行相。
  九中成普賢智有三願。一於一切處中。各知多處。二於一切業中。各知無量業。三於一切法中知多法。多法中知一法。
  十中住菩薩行有一願。於一切言音中。各知多言音。十一中修普賢智有一願。文中三。一因智成行。二由行住位。三依位說法。說法中七。一一一法中各說多法。二多法中一一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