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五蘊肉身。為五分法身。分世出世間之異。今五分香。皆稱為戒者。以戒為初。由戒生故。戒之一字。無所不包。故下句云。一言萬部都収。雖云一言通目。應機不同。故下文云。小乘因名四諦等。然此諦緣度力。由三乘及佛。得名不同。其實皆從戒中生起。
  達磨胎息禪定  千里一步為初  到此歡喜地成  立作內凡基址
  初句正明定體。次句明其要義。後二句功成得名。且言胎息者。約喻立名。喻如有情初入胎時。但有一息。持其肉塊。漸至長大。成形出胎。是時未辨好惡。修禪定者。持心一處。若存若亡。一切善惡。都不思量。直至功成。不離最初一念。故下文云。千里一步為初。到此歡喜地成者。此地本是菩薩十地中之初名。華嚴瓔珞皆同此名。乃在住行向三賢之後。言內凡者。或指三賢為內凡。十信為外凡。既曰歡喜地成。何故又曰內凡耶。答今此是三乘十地。不與華嚴瓔珞是同。名為歡喜者。在凡夫位中。方將發心慕樂入道。故得歡喜之名。如經云。若有眾生。深種善根。善修諸行。乃至發如是心。即得超凡夫位。住歡喜地。成就多歡喜多淨信等。尚未向於初果。何況菩薩地之初位耶。言內凡者。如小乘四位中。初方便位分二。一外凡。五停心觀等。二內凡。四加行位等。從四加行。方入初果。謂之見道位。即下指見道沙門是也。
  四諦苦集滅道  真如般若依持  聲色同含實相  經云見道沙門
  問前以諦緣度等。分配三乘。今何只舉四諦法耶。答證宗論云。起首修行。是四諦法。當知四諦是初修行人入頭處也。其次十二因緣六度萬行。名目雖殊。亦不出此四諦之法。真如般若依持聲色同含實相者。修行之人。深觀四諦。功成見道之相。經云。見道沙門者。前云內凡。是方便位。今此正當見道位。下去是修道位。於道有所見故。方曰真修。即是先悟後修之意。小乘經論。皆如此說。
  既知登地已去  初禪四果漸生  華嚴法界理事  真如一體三身  分開法性法相  合成佛性佛心  勿論有情無情  攝屬圓覺妙用
  初句躡跡上文。次句依正二報。如下文說。初果得初禪。二果得二禪等。今云初禪四果者。舉初後以攝中間也。既有漸之一字。次第漸入漸證。至於極果。皆由四諦而起也。華嚴法界理事者。華嚴四法界。不出理事二門。三身一體。性相合論。情與非情。皆同妙用。並是功成證極之相也。
  道士別號虗無  神仙謂之元氣  造化虎龍交遘  乾坤離女坎男  急急修性養神  進火先須煉己
  虗無元氣。同出而異名。虎龍交遘。道家者流。固形永命之術也。世傳。天師於龍虎山。求白日上昇之法。燒丹煉藥。水火呪術。其源出於彼山石洞之中。雖云玄妙。未免輪迴。若不進修。終從敗壞。
  孔子太極太素  孟子養浩為真  莊子參寥宴默  老子萬物歸根  更有多般名目  理實無形無名
  周易鈎命訣云。天地未分之前。謂之一氣。於中轉有五運。謂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太極。今言太極太素。不約次第。趣舉二名也。雖非孔子之言。乃宗孔子之教也。孟子曰。我善養吾浩然之氣。畟塞乎天地之間。參寥出於莊子。宴默。乃記家述其道也。老子云。萬物芸芸。各歸其根。理實並是假名。本無形狀也。
  大道須排十地  均攤乃作三乘  釋道儒分三教  經書山海無窮  若能収屬道德  徒勞萬戶千門  文字屈指數沙  統屬三乘十地
  以佛教會通儒道二教也。所以會者。儒資戒律。道助禪那。門戶不同。其致是一。亦示海攝百川全収之義也。初二句總舉其本。次二句派總為別。次二句以本奪末。後二句攝末歸本。
  第一須陀洹果。
  十地三乘。是誰建立。有二義。前九位是漸教。二乘眾生業行建立。佛菩薩等。依而住持。第十位是頓教。大乘佛及菩薩願行建立。有情眾生依而住持。問下文多依法華所立。法華宗於會三歸一。今但說三乘。不言一乘。何耶。答頓教大乘。即一乘也。會前三乘。歸一佛乘。故經云。初以三乘。引導眾生。然後但以大乘而度脫之。今文但云大乘。不言一乘者。一則為順經文。二則所宗三乘故。問此頓教大乘。即一乘者。為在十地之外。為在十地之內。若爾何失。二俱有過。若云十地之內者。既云三乘十地。安得三乘之外又有一乘耶。若云十地之外者。既云三乘十地。如何又出十地之外耶。答據今現文。即在十地之內。雖云一佛乘。即是會三所歸之一。亦是對三顯一也。若據證宗論說。妙覺大乘。當第十一位。三乘十地。總會歸于頓教大乘。即是會漸歸頓之意也。記主二文不同。二俱有理。第一須陀洹果者。即聲聞乘中第一果也。此當菩薩十地中第二離垢地。向下二果。是其第三地。三果是其第四地。四果是其第五地。五果辟支是其第六地。第六入菩薩乘。是其第七地。第七是其第八地。第八是其第九地。第九是其第十地。第十立名妙覺地。則在菩薩十地之外。有何所以。跨越初歡喜地。却以二地為初。乃至十地為九。却以妙覺。揍成十數耶。答自有深意。初歡喜地是見道位。是出世之初基。菩薩依此。修於三學。三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