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之絕其本根。善者信矣。此老農老圃之事。備甞之矣。一曰。如李義山贈稷山驛吏王金詩云。過客不須詢歲代。唯書一亥與時人。何謂也。蒙曰。亥為十二支神之一。屬水。位居乾方。配地之靜。火絕木生水旺金病之鄉。匹為幼子三十六禽三之位也。歲之所在曰大淵獻。戰國時有亥唐。亦秦二世名也。義則荄也依也。事則魯襄公三十年三月癸未晉悼夫人食輿人之城。杞者絳縣人。或年長矣無子而往與於食。有與疑年使之年。曰臣小人也。不知紀年。臣生之歲。正月甲子朔。四百有四十五甲子矣。其季於今三之一也。吏走問諸朝。師曠曰。魯叔仲惠伯會却成子于承匡之歲也。是歲也狄伐魯叔。孫莊叔於是乎敗狄乎鹹。獲長狄僑如及虺也豹也。而皆以名其子七十三年矣。史趙曰。亥有二首六身。下二如身。是其日數也。士文伯曰。然則二萬六千六百有六旬也。今本作二萬二千六百有六旬。失其讎挍也。於是薦紳相顧。頷之而去。
  明道牕前有茂艸覆砌。或勸之芟。明道曰。不可。欲常見造物生意。又置盆池蓄小魚數尾。時時觀之。或問之故。曰欲觀萬物自得意。橫浦先生云。艸之與魚人所共見。惟明道見艸則知生意。見魚則知自得意。豈流俗之見可同日而語。公論曰。儀封人一見孔子遽以為木鐸者。以其見所未見。故驚而為之語也。
  道非虗無也。日用而已矣。以虗無為道。足以亡國。以日用為道。則堯舜三代之勳業也。橫浦先生可謂至論。
  邵堯夫詩云。廓然心境大無倫。盡此規模有幾人。我性即天天即性。莫於微處起經綸。讀堯夫此詩。宜其詔不起也。確乎其不可拔。自守其道矣。又不若張拙秀才云。光明寂照徧河沙。凡聖含靈共我家。一念不生全體現。六根纔動被雲遮。斷除煩惱重增病。趣向真如摠是邪。隨順眾緣無罣礙。涅槃生死是空花。
  橫浦先生云。韓退之生平木強人。而為寒餓所迫。累數千言求官於宰相。亦可恠也。至第二書乃復自此為盜賊管庫。且云大其聲而疾呼矣。略不知恥。何哉。豈作文者其文當如是。其心未必照乎。當與有道君子議之。公論曰。繫辭云。失其守者其辭屈。
  讀墳典誥。身心當肅然。如對能仁諸祖周公孔子。我是迦葉阿難及諸弟子。我是顏回曾參七十子之儔儼然在前。琅琅玉音。諄諄之誨在耳。一聞千悟。身心廓然。孰云去聖踰遠。不然。徒費日月膏燭耳。如曰不立文字見性成佛。道貴自得。左右逢原豈在循紙墨。點鬼簿。味糟粕耶。蒙則曰。大哉言乎。第非垂棘之璧耳。
  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微知其寂則動矣。略有感意則不通。如鐘焉谷焉。呼之則應。扣之則鳴。未呼未扣之前。庸有知與意乎。故曰。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與於此。
  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小人女子根性昧劣。固不足論。君子溫良恭儉讓。聖如孔子而欲使小人女子有禮不懟。言於己亦猶其難。欲全德而為君子又其難。
  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此安非平安之安。安樂之安。乃時安之安。不見是而安。乃易之序也。
  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繼之云。然則聖人之意其不可見乎。公論曰。者箇香爐能盡聖人之意。
  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非艱難中取易略之易。非繁劇中取簡省之簡。言易則難矣。言簡則不少也。易簡在一念未萌已前。晝明夜暗。春生夏長。則知乾坤之易簡也。故曰易簡之善配至德。
  常無欲以觀其妙。常。不改之義。有絲毫繫念則墮於人欲。人欲既無。天下之理得矣。觀之一字。不得已而言也。微有觀意則不妙。以有欲觀。形名度數徼爾。知其歸趣正而不惑。故曰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有欲即無欲也。又曰。和其光。同其塵。即內不失正。外不殊俗。或以老子溺於虗無。其可忽哉。
  自誠明謂之性。非世間專著之誠。乃寂然不動。不因一緣廓爾明悟。無得而稱焉。強名曰性。自明誠謂之教。雖有誠之蘊。而不見誠之體。因聖人典教洞然明發。不依倚一物者乃誠之體。亦無得而名。且曰自明誠謂之教。故曰明則誠矣。誠則明矣。大矣哉誠明之道。配天地唇萬物。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不行而到。不勉而中。曰致。知之一字。眾玅之門。非情識聞見妄覺之知。此知自戒慎不睹。恐懼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而得之。盡己之性則盡物之性。物我兩忘是謂致知格物。
  言顧行。行顧言。此正吾釋行解相應如說修行也。華嚴十林菩薩各說一行之法。共成十行。明密行如林。功德之地。無一物不由地之所生。無一佛不由行之所成。但取言說不行其行。是名邪魔外道。
  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果如是。不見有上下之位。既無驕與倍。豈常人所能到哉。與夫自高標置徼幸欲居人之上者。不可同日而語。
  儒者貴其天理。誠可貴也。父子之間天理也。父慈母愛子孝天理自彰。不待學而後有。廣而論之。凡有血氣者皆有天理也。小人初在襁褓中天理全。及其長大貪欲一萌於心。蔽於天理。致於不孝不弟者有之。吾徒割所愛從釋。是絕天理也乎。曰。不然。聽父母之命而後從之。故曰舍子出家者是也。天理無所不在。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