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寅
師年二十五歲。武宗崩。汰佛之令弛。
宣宗皇帝大中元年丁卯
師年二十六。是歲奉詔還佛。師再禮弘照為師。
二年戊辰
三年己巳
師年二十八。往幽州寶剎寺受戒。
四年庚午
五年辛未
師年三十。是歲五月九日。弘照和尚示寂。
六年壬申
七年癸酉
師年三十二。辭曾氏遊方。有偈曰。昔年曾許鬱多羅。直至而今未動梭。此日且隨雲水去。誰能待得鴨成鵝。遂同巖頭奯公在大慈寰中會下。與寰中上足欽山文邃為友。至江南。三登投子。九上洞山。師甞在洞山作飯頭。一日。師淘米次。洞山問云。先去沙。先去米。師云。沙米一時去。山云。大眾喫箇甚麼。師遂覆却盆子。山云。子因緣不在此。遂參德山。
八年甲戌
九年乙亥
師年三十四。一日。洞山問師。作甚麼來。師云。斫槽來。山云。幾斧斫成。師云。一斧斫成。山云。猶是這邊事。那邊事作麼生。師云。直得無下手處。山云。猶是這邊事。那邊事作麼生。師休去。
十年丙子 十一年丁丑
十二年戊寅 十三年己卯
懿宗皇帝咸通元年庚辰
二年辛巳
師年四十。參德山。師問德山。從上宗乘中事。學人還有分也無。德山打一棒。云。道什麼。師此時豁然。如桶底脫相似。
三年壬午
四年癸未
師年四十二。在德山作飯頭。一日。飯遲。德山自擎盋下法堂。師曬飯巾次。見云。這老漢。鐘未鳴。鼓未響。拓盋向甚麼處去。德山便歸方丈。師舉似巖頭。頭云。大小德山不會末後句在。山聞舉。令侍者喚巖頭至方丈。問。儞不肯老漢那。巖頭密啟其意。山乃休。來日陞堂。果與尋常不同。巖頭到僧堂前。拊掌大笑云。且喜得堂頭老漢會末後句。佗日天下人不奈伊何。雖然。也祇得三年活。
五年甲申
六年乙酉
師年四十四。與巖頭同辭德山。師甞與巖頭同行。至澧州鼇山鎮。阻雪。巖頭睡醒。見師巍坐。叱之云。存兄。存兄。何不睡去。恰似三家村裏土地相似。師點胸云。某甲這裏未穩在。巖頭云。據儞見處。一一通來。師舉見鹽官.洞山.德山問答機緣。巖頭皆排之。遂於言下大悟。起來。連喚師兄云。今日始是鼇山成道。
七年丙戌
師年四十五。同巖頭.欽山欲參臨濟。至中路。逢定上座云。臨濟和尚已於四月初十日示寂。師云。某甲薄福。不見和尚。未審有何言句。定舉無位真人話。自是三人分袂。巖頭往龍山。欽山止於澧陽。師還閩。既而道由建安。結菴居之。今為黃龍.雙石二寺是也。
八年丁亥
九年戊子
師年四十七。追念芙蓉肄業之地。遂還止於石室。即靈洞巖是也。是歲。溈山.懶安領徒至。上廉帥李景以書請師開創城西怡山王真人上昇之所。今西禪寺是也。
十年己丑
師年四十八。宴坐石室。其徒有勸其出世者。師深拒之。時有同學行實師伯謂師道德隆重。非鷲嶺猴江之勝。不足以延之。議以象骨峰為稱。師領之。
十一年庚寅
師年四十九。是歲暮春。實師伯以為象骨峰之距。詣諸耆耋。求卜精藍。時山之東信士方訓.謝効.陳佐。競為遵守。願奉祇園。洎洪元表亦以陳洋半為財施。遂剏菴於檉洋凉映臺之北。迎師居之。既至。據坐而喜。謂實曰。勞汝擇焉。吾其居矣。是冬。師偕實師伯升於峰頂。周覽形勝。歸議山名。或謂樵者得象骨於峰巔。或謂是山頂四時皆有積雪。二號兼稱。師笑曰。可。其上三百步得勝地。先是實師伯買菴基於方公。公以山林施。謝.陳二公從而樂施。自是檀度輻輳。或捨財。或置田業寖廣。
十二年辛卯
師年五十。大興院宇。至于木人効勞。速其成功。眾以為喜。
十三年壬辰
十四年癸巳
師年五十二。營造木土之餘。隨機演唱。未甞少懈。衲子至。無所容。
禧宗皇帝乾符元年甲午
師年五十三。時黃巢叛於東山。師憫國祚之艱。而生靈塗炭也。
二年乙未
師年五十四。觀察使韋公捨錢三百緡為建造費。自庚寅至茲山。凡六載。寺乃大備。僧智朗詣長安。上院事以丐額。時遇應天節。乃賜應天雪峰寺。
三年丙申
師年五十五。寄書與巖頭。云。某甲信上師兄。自從鼇山成道後。直至而今飽不飢。
四年丁酉
師年五十六。因游寺外。薦至陳洋。乃曰。吾首達茲山。得三境界。此其三也。可以為建塔之所。今之塔基是也。
五年戊戌
師年五十七。巢宼自浙入閩。是歲稜道者來參。稜。鹽官人也。
六年己亥
廣明元年庚子
師年五十九。巢宼自廣入湘。
中和元年辛丑
師年六十。眾盈千五百人。凡來參。便輥出三箇木毬。一留寢室。二藏塔中。是歲備頭陀出世。住梅溪場普應寺。後遷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