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無中忽有此身。如是推究。推究不已。則此身一旦洞然識破了。自身既識破了。則他身不待破而破矣。自他之身既破。且道將何物為能所淫欲之具哉。若如此推究。未能識破自身。當次觀父母交姤時。母心先動耶。父心先動耶。父母心一齊動耶。父母心不動耶。父母心不動。兩俱無心。無心則無我。無我誰生淫欲。父母心齊動。齊則一。一則亦無能所。淫心亦不能動。父母先後淫心動。先不是後。後不是先。本不相待。淫心亦無動。此以理推也。非情計也。又父母交姤時。我無淫心。身因亦無。我有淫心。父母不交姤。身緣亦無。須因與緣三者合方有身。如三者合而果有身者。則父分多少。母分多少。我分多少。如是往復多少推之。推來推去。推去推來。推到情枯智訖處。則是身是有是無。不待問人而自知矣。知則明。明則不惑。不惑則西施子都。皆我得無欲之前茅也。又無我而靈者性也。有我而昧者情也。性變而為情。性無邊際。情亦無邊際。情復而全性。情無邊際。性亦無邊際。如水廣氷多。氷厚水深也。
學問不多頭腦。不過窮靈極數而已。窮靈。則無我而靈者全矣。極數。則有我而昧者不能昧我矣。以數不能昧我。所以一為多多。多多為一。在我而不在數也。如形骸假五行而成。非數乎。如心。形骸成而不生。形骸敗而不死。可以為數之主。數乃心之奴也。眾人則不然。主反為奴。奴反為主。或者謂禪家但知性而不知命。道家但知命而不知性。此說非通也。靈。性也。數。命也。未有能窮靈而不能極數者。未有能極數而不能窮靈者。設有窮靈而不能極數。小乘是也。極數而不能窮靈。地仙是也。如曰。有物先天地。無名本寂寥。能為萬象主。不逐四時凋。能為萬象主者。非靈乎。萬象非數乎。又有心統性情之說。世皆知有此說。知其義者寡矣。夫情波也。心流也。性源也。外流無波。舍流則源亦難尋。然此說不明。在於審情與心。心與性忽之故也。應物而無累者。謂之心。應物而有累者。謂之情。性則應物不應物。常虗而靈者是也。由是觀之。情即心也。以其應物有累但可名情。不可名心。心即情也。以其應物無累。但可名心。不可名情。然外性無應與不應。累與不累耳。若然者情亦性也。心亦性也。性亦心也。性亦情也。有三名而無三實。此乃假言語而形容之。至其真處。大非言語可以形容彷彿也。故曰。參須實參。悟須實悟。涅槃經有王者庫內之刀。是刀光潔明淨。不惟削鐵如泥。亦可以照人妍醜。削鐵如泥非利乎。照人妍醜非明乎。利而明。非天下至寶乎。我心決斷是非。利於庫刀。照物妍醜。明如秦鏡。如見可欲。則利者不利。明者不明矣。故大丈夫常要胸中無物。眼前無欲。胸中無物。則心可以包太虗。眼前無欲。則眼可以窮象先。雖然知則易。行則難。
復探策得五數。師曰。夫五者。無我之數也。無我而數。數而無我。得非窮靈而極數。極數而窮靈哉。何者。如四方纔定。則中央定。中央定。則四方定。未始有先中央而後有四方。先四方而後有中央者也。由是觀之。不惟中央無我。四方亦無我。但眾人昏而不察。理蔽於情。謂四方自四方。中央自中央。殊不知外四方而求中央。外中央而求四方。得非索龜之毛。求兔之角耶。又身如中央。地水火風如四方。故金木水火若有我。則不必攬土而成體。土若有我。亦不能為四行之資。所以土不自土。四行借而成體。四行不自四行。為土所寄。如身不自身。可以復還四大。四大不自四大。可以假借成身。中央不自中央。須假借四方而為中央。四方不自四方。須資中央而為四方。噫。知此說者。則一理散為萬事。萬事會歸一理。譬如鏡中見眉目。掌中視文理。復何疑乎。夫中四無我理也。無我而中中四四事也。所以然者。外事無理。外理無事。猶外氷無水。外水無氷也。故曰。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紫柏則不然。若人會得理。萬物一任閙。我偏得清閒。逆順無煩惱。如二四六八十。此倚數也。非本數也。
地水火風。毫釐混不得。似乎有我。然合四者而為身。則四者又無我。故知身若有我。亦不能復還四大。身若終不能復還四大者。則人有生無死矣。又堅濕暖動如四方。中央如身。故外四方則中央不有。外中央則四方亦不有。外堅濕暖動則身決不有。外身則堅濕暖動亦不有。學者於飲食男女之場。勝負不決。猛作此觀。自然理水日深。人欲日淺矣。
有我而昧者舍得盡。則無我而靈者方得全。復問三世一身有是事乎。師曰有。良以身一而世三。如人行路。路有千里。而行惟一人。謂路千里。而人亦有千。此愚癡之說也。然此身非形骸生死聚散之身也。乃法身也。夫法身著。千古一瞬。萬劫一息。豈但三世一身而已乎。老人告汝曰。三世一身。此密示未嘗死之機也。不可忽之。痛當自重。設遇扶顛伏猛之事。直肩負荷。勿得支吾。
兩人靜坐。心皆清明。清則無擾。明則不昧。無擾而不昧。豈有待之心乎。適然喜境現前。則喜心生。不喜境現前。則不喜心生。如喜心是我固有之心。則不喜境現前。他只是喜。豈能成不喜心那。三祖曰。能由境能。境由能境。欲知兩段。元是一空。
人要在是非患難裏滾得過。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