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4-佛藏 -02-禅宗语录别集

79-中国撰述诸宗著述部禅宗语录别集-湛然圆澄禅师语录---第63页

異。能現之心常一。故曰現一切色身三昧。真心雖一。其所赴之機不同。故曰三十二相。群機雖多不出三十二者。三十二是總。一切是別。總別相攝。還是現一切色身三昧也。其餘三昧皆可例推。不盡舉也。
  客曰。師所話及處多舉法華。謂一乘之譚無有過也。又云世尊拈花百萬人天唯迦葉一人得旨。似有過於法華。若然。法華會上諸大聲聞悟心得記不可信矣。何者。一悟之後不復再悟。一記之後豈有再記也。苟如是。何以於拈花之際皆不之知也。請師明示。
  答曰。此有二義。一者為傳法故。是以百萬眾中咸推迦葉一人。知宗有所據。不相混濫。非無知也。如波離持律。目連神力。旃延論義。樓那說法等。豈餘則不能乎。如淨名以神通力示諸大眾。上方過四十二洹河沙佛土有國名眾香。佛號香積。今現在。乃至時彼佛與諸菩薩方共坐食。有諸天子皆號香嚴。悉發阿[少/兔]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供養彼佛及諸菩薩。此諸大眾莫不自見。時維摩詰問眾菩薩。諸仁者。誰能致彼佛飯。以文殊師利威神力故。咸皆默然。既云文殊神力使之默然。非諸菩薩無神力不能往也。意顯淨名之德耳。二者顯頓法故。是華嚴以降。中間阿含.方等.般若多說往劫積功。如法華亦云。大通下種未設本地風光。或有說之猶涉言詮。未能言外知歸。雖則身子等乃如來許以信得入。因聞生信。因信發解。解同佛心。即得受記。豈曰即證佛乘。故曰過若干劫。供若干佛。乃得作佛。明知以信得入也。如拈花之際。言語不足以載。思惟不能以至。非功行可及。非意識可知。苟不以親證其心。他孰能擬哉。所以云。如將梵位直授凡庸。實非細事。豈易知也。且如來於無量劫中艱辛難得之法。到此方稱本懷。譬如良醫力窮藥性。撮此良方。狂子無知。視為毒藥不肯服之。深可嗟也。
  客曰。蒙師委曲發明。則如來出世本懷以究心為本。固無疑也。未知教門諸師亦有棄教參禪者否。彼教家皆云。依經了義。觀教明心。離此別求異端。皆名外道。師偏主禪宗。未知孰是。請為辨之。
  答曰。吁是何言歟。彼所謂識教者。未必其然。虎皮羊質豈真虎耶。昔者百丈.南泉.藥山.大溈諸大老。是真識教者。何也。初則愽學三乘。終則歸心的旨。所以云。依經解義三世佛冤。離經一字即同魔說等語。備載群書。法華亦云。是法於久後。要當說真實。豈有尚言詮不求真實者哉。苟許其言。何以亮座主見馬祖潛隱西山。孚上座即入雪峯之室。長水.良遂彼何人哉。今之所謂識教者能如彼乎。
  客曰。若如是。悟心之後還許看教否。
  答曰。悟心之後正須看教。何以故。未悟以前涉獵文字障自悟門。所謂所知障障正知見。故教亦遮而不許也。悟心之後執掌藏鑰。廣會權實。利生接物巧應群機。苟執認不圓。是名法執不忘。非真大乘也。雖然。學與不學。當自知時節。不在問人。思之。
  客曰。悟心明宗我知之矣。未知悟心之士還念佛否。
  答曰。悟心之士。念與無念皆無定計。何也。古人終日無念。不乖於念。終日念。不乖無念。無念不乖念者。如趙州.大溈等皆云。念佛一聲噪口三日。又云。佛之一字吾不喜聞。此是高提向上機關。向空劫以前與諸眾生把手共行。遊於千佛頂[寧*頁]。密示本源。非故意貶佛。如雲門呵佛之類是也。後人既不悟心。効他嚬蹙。為過非細。可不戒諸。念不乖無念者。如永明壽.芙蓉偕.天衣懷.圓照本。不廢宗門而以念佛為事者。正如洞宗挾帶通途正中。妙挾空刼今時。二皆無碍。所以云行至水窮山盡處。也須作伴做工夫。此其事也。何以故。良由末法澆漓。人多乾慧。雖得悟心。苟不假念持心。恐有微細現流習氣難以速淨。故云。理雖頓悟。事假漸脩。彼人苟執一隅。皆非圓意慎之。
  客曰。悟心之後正須念佛。吾已知矣。未審還假作福否。
  答曰。悟心之後正好作福。何以故。凡夫所作福田。趣果惟在人天。二乘所作福德。發心僅求小果。菩薩所作福德。事事皆名佛德。故云一色一香無非中道。所以然者。參禪悟心之士。佛慧開發。法法妙圓。如眾色歸空同為空色。百川入海咸名海水。故法華云。供佛造像乃至禮拜低頭無非佛行。且凡夫作福如蟻步。二乘作福如人行。大乘作福如雲飛。圓心作福如契虗。雲行猶有往來之狀。心契虗理則何所不該。是以圓心行人出入無相。非彼所知。豈曰悟心不必脩福也。又三乘之于六度必先布施。漸歷至于智慧。同異失准。圓心之于六度必先智慧。而攝前五度。一念圓該難易。皎然非常境界。極宜深究不可忽也。
  客曰。如師所云。若悟自心無碍圓修。未知亦可生淨土否。
  答曰。真正悟明。必生淨土。何以故。悟者悟自心外無土。土外無心。此界他方同歸方寸淨土。天宮總是家山。形直影端。聲和響順。大德大位理必如然。豈有悟心而不生淨土者哉。且念佛如不分證淨心。豈有決獲往生。何以故。隨聲唱和未必皆歸淨土。教有明文。所以雲棲勸人念佛以千繼計萬。今載往生者止有二三。馬祖會中眾惟五百八十餘人悟道。故知淨土之易不異參禪之易。參禪之難即是淨土之難。難易之事在人不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