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可知矣。
客曰。若惟觀經果比餘經。不止萬中之一。何以餘經皆指淨土。如華嚴普賢菩薩語善財曰。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楞嚴大勢至云。都攝六根靜念相繫等云云。又如之何。
答曰。諸經皆指淨土者。大意不過讚持經之勝報。感生淨土而已。亦非指此一途必云得某功德。生某淨土。得某法門。乃至見彌勒等。此皆流通經法。豈曰專指往生。華嚴為善財遍歷百城圓收萬行。十願包羅。土歷剎塵。佛供恒沙。非止淨土一國彌陀一佛者也。楞嚴揀選圓通。勢至正陳方便。如是者凡二十四人。明非此方教體。若以勢至為楞嚴正意。則觀音無處容身矣。故文殊曰。聖性無不通。逆順皆方便。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夫在音聞者。非聞思脩三慧禪那而孰加乎。如是當知。楞嚴意指非前二十四法門。亦明甚矣。行願品云。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師子。我以清淨身語意。一切徧禮盡無餘。普賢行願威神力。普現一切如來前。一身復現剎塵身。一一徧禮剎塵佛。乃至恒忍一切諸眾生。當知善財非專于淨土也。明矣。
客曰。如師所言。法華是一實之談。何以亦指淨土也。經曰。若如來滅度之後後五百歲中。若有女人聞是經典如說脩行。于此命終。即往安樂世界。阿彌陀佛大菩薩眾圍繞住處。此又何云。
答曰。此有二義。一者明法華功勝餘經。後五百歲闘諍堅固之世。女人聞經脩行尚得生於淨土。豈況聲聞菩薩受持不獲勝妙功德者乎。以劣倣勝。其勝可知矣。似指他佛。二者會合前文還是釋迦。何也。方便品云。除佛滅度後。現前無佛。所以者何。佛滅度後。如是等經受持讀誦者。是人難得。若遇餘佛。於此法中便得決了。天台釋餘國為方便有餘土也。良由法身常住。非生非滅。機應既盡。方便唱滅。分應餘國。故名方便餘土。醫師喻中甚明。又云。我于餘國作佛。更有異名等。盖為佛在世時。諸大聲聞聞法得記。各稱本懷。佛滅度後。倘聞經生解。欲發信心。當何決了。佛意云。當生餘國。還見于我。而得決了。若據壽量品中狂子病愈長者還來。智者悟心。靈山如故。當知餘國見佛。明為方便。始知寂場不異古今。
客曰。師之所論無不了了。近來諸方何以一槩示人念佛。更無他語。何也。
答曰。巴歌易和。雪曲難酬。此常途之事也。近來法門浸敝。多出聽嚮之流。入耳出口祇欲人前裝大模樣。衒惑于人。不知自己全然缺於師法。今日出家。明日收徒。經教有所未聞。知識未能親近。外假威儀。內心如墨。凡弟子有問則答曰念佛千了百了。不知是何道理。只恐彼此朦朧。唐喪光陰。伊誰之過。古云。師不明兮弟不明。兩人相伴落火坑。可不鑒諸。苟或有問云。如何是念佛。即心離心。圓脩別脩法門。彼師則便生嗔。不知自缺師承。反責前人無理。或以胡指亂答。取笑達者。苟圖名利掩彼善根。其害匪細。金剛經云。無有定法名阿[少/兔]多羅三藐三菩提。既無定法。豈止念佛一途。雖則無定開示皆為阿[少/兔]菩提者。苟不以剋的究心為佛本懷。吾弗知矣。
客曰。諸方師德倘有濫為。過已知矣。雲棲和尚何以一皆念佛勸人。
答曰。子莫謗雲棲。雲棲必不如是。何也。他如開雜貨舖。人買珍珠與之珍珠。人買鼠糞則與鼠糞。曾無定計。予昔年曾近座下。凡見和尚示眾。皆圓示真心曾無異道。一日和尚詰予曰。古人云。海底泥牛[口*(銜-金+缶)]月走。岩前石虎抱兒眠。紩蛇鑽入金剛眼。崑崙騎象鷺鷥牽。此四句內有一句能縱能奪能殺能活。若人檢點得出。一生參學事畢。你作麼生。予將旁僧推出云。大眾證明。和尚復詰曰。南泉斬貓。不得學趙州頂草鞋。你作麼生。予便抽身出堂。大眾報云已出去矣。和尚即休。又一日有西堂湛源出問云。德山托鉢因緣意旨如何。和尚展卷示之。如此對客開示日無少乏。山房襍錄中別舊溪先主號云。溪水本無新與舊。久居方表舊溪名。自從認得溪邊主。不趂桃花入武陵。又雲遊詩云。問渠行脚事如何。面面相看口如木。又雪師子詩云。掃聚成形染便雄。通身皎潔玉光濃。幻裝也解驚群獸。不是尋常一色功。又自贊真云。依肉像。出紙像。紙像固不真。肉像還成妄。那箇是雲棲和尚。又題云。十畫九不像。惱殺丹青匠。庶幾此近之。權留作供養。若道這便是。依然成兩樣。不兩樣。三十棒。是皆譚禪也。又拈世尊默然良久。外道謂開我迷雲。空生宴坐不言。帝釋云善說般若。拈云。良久處欲望開迷。陰霾萬里。宴坐邊擬聞般若。說竟多時。既然如是。鞭頭得旨空裏飛花者畢竟是箇什麼。參。又拈自性西方惟心淨土。拈云。若直指西方。不但過此娑婆十萬億剎者為非也。設箇自性已涉程途。若實譚淨土。不但寶池金地種種莊嚴者為非也。纔道自心翻成垢穢。離此二邊作麼生是西方淨土。參。既云十萬億剎非直指。寶地莊嚴非實談。當知惟權惟假。意可推矣。如是等語備載彼錄。豈雲棲不欲參禪而惟脩淨土乎。雖然。雲棲曲盡萬途豈止二門。何者。和尚直抵燕京訪詢辨容月心諸大尊宿。親領圓融法門。故說無定方。且姑舉數端以什子疑。其發隱戒疏朔望布薩。是主戒也。歷講法華.維摩。妙宗圓覺等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