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4-佛藏 -02-禅宗语录别集

79-中国撰述诸宗著述部禅宗语录别集-湛然圆澄禅师语录---第60页

象。非無象外之空。實無空外之象。須知即空即象。即象即空。豈別有所謂空。別有所謂象也。故六祖云。但論見性不論禪定解脫。若見性則禪定解脫皆舉之矣。
  客曰。若然。則所謂戒。所謂定與慧。皆虗名耶。不必諦信。
  答曰。非謂虗有其名而不必信之。但因百千異號同具本心。所以云。設事有千差。合理還歸一。當時世尊因權教菩薩乃至有學聲聞等迷理失事。故將一大乘分別說三。後來法華會權入實。拂其羊鹿牛名。惟一大乘。等賜諸子。猶涉名言。直至拈花始稱本懷。當是時。所謂心性亦無著脚處。何況其他焉。有拂位而不拂法乎。所以道至忘言則全體戒定慧。豈謂無戒定慧耶。何則。譬如有人不識耳目。問諸別人何者是耳何者是目。彼人報曰。見者是目。聞者是耳。其人當以因見識目。因聞悟耳。不可執其所見所聞以為自己之耳目也。何以故。自眼不能自見。自耳不能自聞。聞見因塵。認緣失真。得無悞耶。如能返觀無見無聞。方是真識耳目。則全見全聞曾非外物。豈謂無見聞耶。
  客曰。悟心便全體戒定慧。於理或當。若不廣集福德。烏得便同於佛。況我世尊脩六度行各五百生。方名滿足。其餘難行苦行不可具舉。
  答曰。如來福德者乃無為相也。若有為相者乃人天果報。所以經云。若住於相行于布施。如人入暗即無所見。若不住相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又云。忍辱波羅密即非忍辱波羅密。是名忍辱波羅密。是知如來六度皆無為相也。又玄覺曰。住相布施生天福。猶如仰箭射虗空。勢力盡。箭還墜。招得來生不如意。爭是無為實相門。一超直入如來地。若無為實相之門非悟心頓超之旨。吾不知也。
  客曰。若然。則不必脩於六度萬行。但直究自心。是不。
  答曰。非謂離于六度萬行而別有究心也。六度萬行即是究心之旨。何則。若以分別心而取彼非此是。只此是名有為。但行於六度萬行不起著心。取捨兩忘。直入無為。此真脩六度萬行者也。所以經云。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若也起心作念。我當脩于六度。我當莊嚴佛土。是不名菩薩。若也作念不必脩於六度萬行。直究自心便得成佛。是人大失善利。非佛種也。何則。聲聞不脩六度萬行。故不能證于無上菩提。所以迦葉云。見是菩薩不可思議法門。我等聲聞祇應號泣。聲振三千大千世界。古人云。若起精進心。是妄非精進。若能心不妄。精進無有涯。豈許恁麼道也。
  客曰。如師所云。參禪為究心之要。某無疑矣。然參禪是後人所目。經教無聞。為諸佛子還宜以論明妙道。豈可如宗門把無義味話頭令人提究。如栢樹子.乾屎橛.麻三斤之類。恐非佛意耳。
  答曰。此實佛意也。何則。豈不聞梵語禪那此云聞思脩。謂思彼所聞。脩彼所思。證彼所脩。名之三慧。諸佛諸祖莫有不從此三者而證者也。今祖宗門下以一參字易彼思字。豈有異哉。且上古之世機熟根利。聞思便證。降此以還。加以深參方悟。是知參比於思更進一步耳。故經有四馬之喻。前後可知也。子所問無味話頭。亦原于佛意。非祖師私創也。何則。如來一代時教。大小偏圓莫不盡善。其上根者見義忘詮。中下之流迷心執教。多陷牛跡。佛雖掃拂。有指月等喻。猶涉名言。故或拈花示眾。昇座默然。意皆一貫。故六祖已前亦皆論明佛性。後來諸家各立戶庭。密設玄機。掃除意見。削彼是非。用力之久一旦豁然。則乾屎橛下彼旃檀香。栢樹子渾是金剛劍。何則。佛所謂實相。所謂真心。須在悟明。豈名言之可幾哉。顧此二者。亦非名言之可幾也。
  客曰。解師所言。則知看教參禪曾無二理。而遲速有異滯脫各途。務從其要。然經有嘆持呪功能。故經云。若不持我頂光神呪。得離魔惱坐於道場。無有是處。何以明之。
  答曰。此易明也。惟則老人將楞嚴經科為五分。初見道分。二脩道分。三助道分。四證果分。五結經分。明科持呪為修道分。何須說也。故云。見道方脩道。不見復何脩。今未得悟心則脩道不知其方。既未能脩道。不若先究自心而後為可也。佛恐後世脩道者陷於魔業。故凡說經必說呪以護之。亦有不同。如法華者所護說法。故標曰法師。楞嚴所護道心。標曰行人。乃至治鬼治病差別不同。大抵不出助脩也。苟能悟心。所謂真言者皆出于吾胸中矣。何以故。觀音大士悟圓通後。便能于一首現八萬四千首。一眼現八萬四千眼。結一一印。誦一一呪。狀如涌泉不可竭也。故僧問古德云。如何是真言。德云。作麼。作麼。且道這箇是真言不是真言。參。
  客曰。師謂參禪勝于餘門。某無疑矣。然佛說十六觀經。念佛往生淨土。似有易於參禪。未知孰為優劣。
  答曰。念佛惟憑彼佛提携。全叨願力。參禪克究真心。祇是自因。求人求己優劣可見。且十六觀經。佛因韋提希夫人難遭逆子身禁獄中速求解脫。為說此經作勝方便。且佛出世四十九年。其間所說法要不可勝舉。其指于淨土者萬中之一耳。子胡不疑諸餘而疑此一節乎。子不見法華曰。諸佛世尊。種種方便。種種譬喻。種種因緣。是法皆為一佛乘故。為諸眾生演說諸法。如是則當知觀經之設豈非為一佛乘之助耶。然則經指方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