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初结前标数。二释通别名。(戊)今初。
  
  识所变相。虽无量种。而能变(八种)识。(约)类(而言)。则唯(有)三。
  
   (戊)二释通别名二。初释三类别名。二释能变通名。(己)今初。
  
  一谓异熟。即第八识。多异熟性故。二谓思(察度)量。即第七识。恒审思量(我无我)故。三谓了境。即前六识。了境相粗故。(颂中)及(之一)言。(乃)显(前)六(识)合为(了别境之)一种(类)。
  
  第八不同前六。惟有一分是异熟生。故名多异熟性。前六不恒。第八不审。第七于未转位。恒审思量我相。已转依位。恒审思量二无我理。余可知。
  
   (己)二释能变通名二。初总标。二别释。(庚)今初。
  
  此三皆名能变识者。能变有二种。
  
  (庚)二别释二。初释因能变。二释果能变。(辛)今初。
  
  一因能变。谓第八识中等流异熟二因习气(也)。等流习气。由(前)七识中善恶无记(三性之现行)。熏(于第八。)令(第八中三性种子未生者)生。(巳生者)长。异熟习气。由(前)六识中有漏善恶(二种现行。)熏(于第八而)令生长。
  
   (辛)二释果能变。
  
  二果能变。谓前二种习气力故。有八识(自证分)生。现(于相见二分之)种种相。(此中由前)等流习气(以)为(亲)因缘故。八识体相差别而生。名(之为)等流果。(以其)果似因故。(由前)异熟习气(以)为增上(助)缘。感第八识酬引业力恒相续故。(而)立(真)异熟(之)名。(若)感前六识酬满业者。(乃)从异熟(而)起。(但)名(为)异熟生。不名(为真)异熟。(以其)有间断故。即前(真)异熟及异熟生(之二种。皆)名(为)异熟果。(以其)果(性)异(于)因(性)故。(然)此(颂)中(所言异熟)。且(单)说(第七)我爱(所执。及有)执(持含)藏(能)持杂染(有漏善恶)种(因)。能变(二种异熟)果(之第八本)识。名为异熟。非谓一切。
  
  果异因者。因从善恶。果惟无记也。非谓一切者。谓前六识一分酬满业者。亦可得异熟名。而非此中所指也。初略答外难。略标识相竟。
  
   (乙)二广明识相显前颂意二。初广明三能变相。二广明所变唯识。(丙)初中二。初分释三能变相。二会三能变俱转以示二谛。(在第七卷中。)(丁)初中三。初释初能变。二释第二能变。三释第三能变。(戊)初又二。初设问举颂。二以论释成。(己)今初。
  
  虽已略说能变三名。而末广辨能变三相。且初能变。其相云何。颂曰。初阿赖耶识。(一自相门)。异熟。(二果相门)。一切种。(三因相门)。不可知。(四不可知门)。执。受。处。(五所缘门)。了(六行相门。)常与触。作意。受。想。思。相应(七相应门)。唯舍受。(八受俱门)。是无覆无记。(九三性门)。触等亦如是。(十心所例王门)恒转如暴流。(十一因果法喻门)。阿罗汉位舍。(十二伏断位次门)。
  
   (己)二以论释成二。初正释颂文。二证有本识。(庚)初中八。初释自相等三门。二释不可知等三门。三释相应门。四释受俱门。五释三性门。六释心所例王门。七释因果法喻门。八释伏断位次门。(辛)初中二。初正释三门。二重明因相。(壬)今初。
  
  论曰。初能变识。大小乘教。(皆)名(为)阿赖耶。此识具有能藏所藏执藏义故。谓与杂染互为缘故。有情执为自内我故。此(阿赖耶之名)。即显示初能变识。所有自相(以)摄持因果(而)为(本识之)自相故。此(第八)识自相。分位虽多。藏(名最)初(先舍。又其)过(失最)重。是故偏说。
  
  藏一切转识种子。故有能藏之义。受转识所熏成种。故有所藏之义。被第七识执之为我。故有执藏之义。言与杂染互为缘者。谓由本识与前七为缘。故起前七现行。复由前七与本识为缘。故熏本识种子。此句释成能藏所藏义也。有情执为自内我句。释成执藏义也。言此识自相分位虽多者。瑜伽论云。第八识自相有八。一依止执受相。二最初生起相。三有明了性相。四有种子性相。五业用差别相。六身受差别相。七处无心定相。八命终时分相。今取第一依止执受相说也。
  
  此(第八识。乃)是能引诸界(诸)趣(诸)生。(种种)善不善业(所引之)异熟果故。说名异熟。离此(第八识外)命根。众同分等。恒时相续(之)胜异熟果。不可(别)得故。此(异熟识之名)。即显示初能变识所有果相。此(第八)识果相。虽多位多种。(唯有真)异熟(果之义)。实不(与前七识)共。故偏说之。
  
  诸界。即三界。诸趣。即六趣。诸生。即四生十二类生也。言此识果相虽多位多种者。宗镜录云。第八识于五果中。除离系果。余四皆有。故云。果相虽多。如望自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