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通难。

  卵劣在初者二释一约境具缘多者为首二约心从本至末为次。

  应难云卵生最劣云何在初化生最胜云何居末二释下通约境等者谓卵生必具胎湿化以未生处胎胎中必湿无而忽有为化胎生必兼湿化湿必兼化化不必兼余但从于无而忽有故此则前前必具后后后后不具前前故为此次也约心等者谓众生本因起业业识即根本无明与本性和合能所未分混沌如卵卵即卵 故药师经云破无明 竭烦恼河无明发业蕴在藏识为胎受生为湿生时从无而忽有为化由是义故故为此次也。

  二依止差别有色四禅无色四空。

  依止差别者依止即是众生身身其依止依止义异故云差别故次云有色无色等有色即以色为身无色即以四蕴为身又色界有四禅云云无色有四空云云如是品类不同故云依止差别问如有经云佛涅槃时无色界天泪下如雨既有泪下云何无色答所言无色者无业果色不无定果色故不违也。

  三境界差别功德施云有想则空识二处无想则无所有处非等则有顶。

  境界差别者虽言境界意明空等四处空识二处者无色界第一第二天也无所有处者第三天也非有想非无想者第四天也无粗想有细想故是三有之顶故云有顶问下二界皆有色何故唯言四禅以为色界又色界亦有一天名为无想云何唯指无所有处为无想耶答三界统论不出五事谓欲色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然非有无想即局于有顶一天色界一天虽名无想已从多分通名色界故但指无所有处为无想其余三事从空识二处已下乃至欲界相望有无宽狭不同谓欲界具三色界无欲无色界唯想无色无欲故立有想之名色界虽有想恐滥上名故立有色之目欲界虽兼色想上已沾于二名拣异彼故但名欲界下下必具于上上上上不兼于下下故立名之本其在兹焉如有三人一人解经律论一人解经律一人唯解律拣别立号云云可知又欲界三欲五妙欲境胜故色界细妙色胜故无色想心胜故由是欲唯欲界色通二界想遍三界无想通上二界非有想非无想局上一界斯则不同功德施所释也。

  
  ○二第一心。

  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

  我者即发菩提心菩萨所称今佛说彼也涅槃者秦译灭度今经上梵下唐故云而灭度之若具足梵音应云摩诃波利昵嚩喃此云大圆寂今经论中多言涅槃也。

  即无住处涅槃不共二乘故云第一无著云何故愿此不可得义生所摄故又云卵湿无想有顶则不能云何普入有三因缘一难处生者待时故二非难处生未成熟者成熟之故三已成熟者解脱之故。

  无住处涅槃者然准唯识论说有四种涅槃一自性清净涅槃凡圣同有二有余依即出烦恼障有苦依身故三无余依身出生死苦无依故然小乘以灰身灭智为无余无余有三一烦恼余二业余三果报余大乘则以究竟宝所为无余故智论说四住地烦恼尽名有余依五住地烦恼尽名无余依四无住处悲智相兼不住生死涅槃故今即大乘之无余四种之中无住处涅槃也谓不住菩萨变易生死不住二乘灰断涅槃即真无住处名为无余若小乘无余如有情灭减不别今不同彼故云不共二乘不共者即非彼四之第三则言同而意异也如法华经云若得作佛时具三十二相尔时乃可谓永尽灭无余此则二障都尽二死永离也第一者结归偈旨仍释科名意谓若非无住处之无余焉得弥勒指为第一心耶无著下初二句难意云一切众生五性差别云何皆入无余涅槃三分半众生不得成佛故云不可得义生所摄者答也此是无著立量成立皆可度也应立量云三分半众生是有法定皆成佛故为宗因云生所摄故同喻一分半众生意云涅槃经说凡是有心定当作佛圆觉经云有性无性齐成佛道此则是可得义安云不得又云卵湿等者举难处难也卵湿则畜生难无想有顶即长寿天难虽举二处意兼八难八难谓三涂北洲长寿天佛前佛后世智辩聪无根等难意云难处即不可度云何皆入有三因缘等者答也难处待时者此亦令成其种也意云难处众生不可常定至非难处而度脱之若得成种迟速之间必须成熟发广大心故合无遗非难处者虽即未度且令成熟已熟可知此稍同前护付之义也。

  
  ○三常心。

  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一性空故二同体故论云自身灭度无异众生三本寂故四无念故五法界故。

  一性空者众生缘生缘生无性故即空也同体者同一真如性故故起信论云谓如实知一切众生及与己身真如平等无别异故论云下引证此语犹反应云众生灭度无异自身宁于自身起于他想本寂者相本自尽不待灭故净名云一切众生即寂灭相不复更灭问此与性空何别答前但即空此则本来成佛成佛即入涅槃故云本寂前浅后深可知无念者有念即有众生如无翳则空华不现法界者一真法界平等无差云何于中见自他相故偈云平等真法界佛不度众生此上五义大云之文然于中一三约所二约能所四唯约能五该本末也大抵意云若见众生有可度者即生疲劳不能常度反此即常也又度与不度其心不二名之为常也故金刚三昧经云若化众生不生于化不生无化其化大焉。

  
  ○四不倒心。

  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