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初至建業。吳主孫權。未信三寶。令求舍利。有感。當立塔寺。僧會望空禮拜。三七日。遂感舍利入銅瓶。五色祥光衝天。吳主手執銅瓶。傾銅盤內。舍利便衝盤即破裂。火燒椎試。俱不能損。遂興佛法。又多聞長子名那吒。甞以佛牙贈宣律師。
太祖皇帝。疑非真牙。以火煅之。了然不動。遂成願文。太宗皇帝聖製頌曰。
功成積劫印文端 不是南山得恐難 眼覩數重金色潤 手擎一片玉光寒 鍊時百火精神透 藏處千年瑩彩完 定果熏修真祕密 正心莫作等閑看
真宗皇帝聖製偈曰。
西方有聖號迦文 接物垂慈世所尊 常願進修增妙果 庶期饒益在黎元
仁宗皇帝御製贊曰。
三皇掩質皆歸土 五帝潛形已化塵 夫子域中誇是聖 老君世上亦言真 埋軀祗見空遺冢 何處將身示後人 惟有吾師金骨在 曾經百鍊色長新
徽宗皇帝。崇寧三年重午日。嘗迎請釋迦佛牙。入內祈求。舍利感應。隔水晶匣。出如雨點。神力如斯。嘉歎何已。因以偈贊曰。
大哉釋迦文 虗空等一塵 有求皆赴感 無剎不分身 王瑩千輪在 金剛百鍊新 我今恭敬禮 普願濟羣倫
釋義
三祇
梵語阿僧祇。此云無數。如來於三大無數劫。修行六度萬行。功滿方成正覺。
藍毗尼園
在迦毗羅國宮城外不遠。摩耶夫人。平旦與諸彩女入園遊觀。夫人見無憂華。舉右手摘之。佛即從右脇出。墮七寶蓮華上。四天王。以天妙繒。接太子身。天帝釋捧金盤敬浴。九龍吐妙香水。亦浴太子。
那伽金剛定
經云。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非小乘人所入之定。菩薩最後於菩提樹下。入金剛定。破見思習氣塵沙之惑。而成正覺。
菩提樹
此云道樹。佛坐具下成道。故以名焉。樹在中天竺。摩竭陀國。尼連禪河側。
梵釋諸天
如來既成正覺。思惟眾生根鈍。不堪受法。聞法生謗。致墮三塗。故寧不說。即欲入涅槃。梵王帝釋。及四天王。知佛心念。遂至樹下。慇懃三勸請如來。轉妙法輪。佛既受請。即往鹿苑。為阿若憍陳如等五人。三轉四諦十二行法輪。憍陳如首證道果。十千天子。亦悟菩提。此諸天子。乃如來昔為流水長者子之時。所放十千魚。盡皆生天。今復首得聞如來正法。而得道果也。
鹿野苑
古王施以養鹿。因以為名。在波羅奈國。都城東北十餘里。諸佛皆於此轉法輪故也。
頻伽聲
梵語。伽陵頻伽。此云妙聲鳥。此鳥聲。若天若人。一切無能及者。唯除如來音聲。故稱佛音。如此鳥聲也。
涅槃
此云圓寂。謂萬德俱備名圓。諸障永滅名寂。如來教化眾生緣畢。故入涅槃。復於餘處眾生有緣者。即現身而為教化利益之。
裟羅雙樹
此云高遠。其樹似槲。林中四雙八隻特高。如來於其間示般涅槃。此林在拘尸城西北去三四里。渡河西岸。
白氎
音牒。細布也。其草實如繭。繭中絲如細纑。取織為布。甚輕軟白。故名白氎。如來入涅槃已。王臣以無價白氎千張。纏如來身。入金棺內。天人持眾妙香。積為高樓。焚如來身七日。天帝持七寶瓶。盛乳注火令滅。開棺見氎。唯留內外一雙。餘皆灰燼。得舍利八石四斗。或云八石六斗。天帝先取佛右畔上一牙。還天起塔。恭敬供養。
天冠塔
乃過去世如來為轉輪聖王。解寶天冠。安置辟支佛塔處。今如來於塔邊焚身。塔在拘尸城北渡河三百餘步。是最勝妙地。今若有人至誠虔心於此地禮拜。常求得舍利。故玄奘義淨法師等。往天竺。皆有舍利帶回。昔隋文帝時一梵僧進舍利十三顆。每州縣無塔者即與舍利一顆。敕大臣同一僧往建塔。每舍利入塔晨。必現祥瑞。天下州縣建塔已畢。其十三顆尚在帝掌中。故曰八斛四斗非數量也。
闍維
或云荼毗。又云涅疊般那。此云焚燒。
梵志
梵者。淨也。梵語婆羅門。此云淨行。亦云梵志。乃四姓之一。其種自謂從梵天口生。故以為姓。時天龍共諍舍利。即作三分。一諸天。二龍眾。三與人間。七國亦嚴兵至拘尸城諍取舍利。有梵志名突路拏。持瓶分人間一分為八分與之。各持歸本處起塔供養。其諍遂息。梵志亦將瓶還本聚落。建塔供養。
八國
一拘尸。二波波。三遮羅博。四阿羅摩。五吠率奴。六劫比羅。七毗舍離。八摩揭陀。阿羅摩國。所得舍利。龍王已取還自宮中。各興塔供養矣。
浮圖
或作浮屠。又云窣堵波。又云數斗波。又云支提。又云制底。又云塔婆。略云塔。此翻為可供養處。又翻為滅罪生福處。又翻高顯。又翻為聚相。謂如來福智聚集所成。實表河沙之德。遮酬塵劫之勞。人天瞻仰敬禮。獲無量福。若無如來遺身舍利。當安如來緣生偈頌。置中供養。名法身舍利。凡造佛形像。及塔。安此偈頌。得福弘多。由是諸經中。廣為讚歎。利益不可思議。或置百千印經。及無垢淨光陀羅尼。或安餘經呪等。亦得。
閻浮提
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