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壽命同於彼佛。久長無量。示如是種種樂事。教人起心。生大欣慕。故世尊因韋提希發起。為說十六妙觀。以為求生之要。先觀落日者。所以標想西方。而令向彼佛也。良繇此能想心。本具一切依正之法。今以具日之心。想於即心之日。令本性日顯現其前。惟心與日皆是法界。作是觀者。名日觀成也。日觀既爾。餘觀例然。次觀水。觀地。觀樹。觀池。及以總觀。凡此六觀。皆觀彼土之依報也。次觀座。觀像。觀佛。觀二菩薩。普觀。雜觀。凡此七觀。皆觀彼土之正報也。次三觀者。觀三輩九品往生。令其舍劣而取勝也。又經云。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言作佛者。顯佛從修。非是自然。全是而作。全性成修。故曰心作也。言是佛者。顯佛本自具。非從修得。全作而是。全修成性。故曰心是也。汝輩六道羣靈解此妙義。應當依法用觀。修此三昧。是則繇三昧力。繇佛攝受力。繇本有功德力。會三力於一時。收成功於一念。便可不離當處。坐寶蓮華。不逾剎那。往生彼國。即心念佛。慕果修因。祖有誠言。可弗努力。我今奉為六道佛子。皆同一心。稱佛名號。求生淨生。願佛慈悲特垂攝濟。
補
後學雲棲 袾宏
上來所說觀想念佛三昧已竟。今當更說持名念佛三昧。竊惟淨土之為教也。肇始於釋迦世尊。闡揚於歷代賢聖。於是以念佛一門而分四種。曰持名念佛。曰觀像念佛。曰觀想念佛。曰實相念佛。雖有四種之殊。究竟歸於實相而已。又以前三約之為二。一為觀想。一為持名。觀想。則十六觀經言之詳矣。此論持名。則阿彌陀經云。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二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見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此萬世持名念佛從出之大原。乃金口所親宣之妙法也。古德云。觀法理微。眾生心雜。雜心修觀。觀想難成。大聖悲憐。直勸專持名號。良繇稱名易故。相續即生。此闡揚持名念佛之功。最為往生淨土之要。若其持名深達實相。則與妙觀同功。上上品生。當不疑矣。現前諸佛子。如前懺悔門中。二乘聖人。圓心大士。乃至等覺。尚須懺悔。既彼均當懺悔。豈不咸應往生。而況位在凡夫。生居學地者乎。我今奉為六道見前諸佛子等。皆同一心。稱佛名號。求生淨土。願佛慈悲。特垂攝濟。
(法師同大眾。及六道佛子。同音稱唱西方佛菩薩號。行十念法。法師想六道佛子。聞法之故。心開意解。皆同念佛。求願徃生。阿彌陀佛及諸大士。以慈威力而攝取之。即使六道念佛眾生。頃刻間。乘寶華臺。得生彼國)。
(表白為施主推廣施心。發度生願。白言)。
靖惟十方所有羣品。雖地居文物之盛。及人多佛法之傳。六根闇蔽者則所不知。五苦沈淪者於茲弗覺。況遐方遠地之處。有愚人聾啞之徒。但求自謀衣食之常饒。豈聞普度水陸之為益。至於貧窮困滯。疾病縈纏。在牢獄以被囚。處卑小而受制。雖存慕仰。何得修營。既自棄於良緣。亦焉蒙於善利。茲因齋會。特發施懷。率六趣之迷倫。陳一心之弘誓。若疑若信。或自或他。咸慰滿於所期。俾圓成於斯願。
(表白為施主代為六道羣生不曾歸依三寶等者。勸陳十願)。
修齋功德。一分奉為法界六道一切羣生(下去例稱此句)。
不曾歸依佛法僧者。代伸歸依。當願 三寶慈光。常垂加護。 不曾禮讚佛法僧者。付伸禮讚。當願 三寶慈光。常垂護念。 不曾供養佛法僧者。代伸供養。當願 三寶慈光。常垂攝受。 不曾懺悔三世重罪者。代伸懺悔。當願一切業障。即得清淨。 不曾勸請諸佛住世者。代伸勸請。當願轉妙法輪。普利法界。 不曾隨喜修行大乘者。代伸修行。當願若自若他。圓成行願。 不曾迴向勤求佛道者。代伸迴向。當願普與羣生。同入佛智。 不曾發龍上求下化者。代伸發願。當願佛道圓成。眾生普度。 不曾念佛求生淨土者。代為求生。當願早托蓮胎。華開見佛。 不曾發心求菩提道者。代為發心。當願一向圓修。即成究竟。
上來奉為罪障深重。不聞三寶法界羣生。勸陳十願。用結勝緣。植菩提因。期心果覺。
(表白為施主。代為七趣十類羣生。各悔業因。進求解脫。勸發十願)。
修齋功德。一分奉施十方法界(下去例稱此句)。
諸天道中。著樂無厭。五衰忽至。一切眾生。當願進慕真常。早蒙解脫。 諸仙道中。抗志虗無。保守幻質。一切眾生。當願進學無生。早蒙解脫。 諸福德神。典司陰陽。興災降福。一切眾生。當願進慕真修。早蒙解脫。 諸人倫中。求名貪利。汩沒風塵。一切眾生。當願進學大乘。早蒙解脫。 諸脩羅中。好行瞋恚。鬥戰不已。一切眾生。當願息諍興慈。早蒙解脫。 諸餓鬼中。饑渴逼切。歷劫受苦。一切眾生。當願渴惱蠲除。早蒙解脫。 地府主吏。記注生死。判決獄囚。一切眾生。當願執法寬慈。早蒙解脫。 諸地獄中。有間無間。歷劫受苦。一切眾生。當願罪性本空。早蒙解脫。 諸旁生中。遞相吞啖。刀砧受死。一切眾生。當願怨業頓空。早蒙解脫。 諸中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