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瘡也。諾迦也。童子也。寺宇也。悉叵復見。俱成夢幻。然梵宇。未甞無也。現者雖沒。新者繼興)。
  因卓菴其所。遂成招提。迨我宋朝。
  (騐知序主宋時人)。
  至道年中。賜名至德禪寺。有高僧信師古。作記紀其事甚詳。
  (就山樹剎。表向所現之崇廣者雖沒。而招提又傑然新出矣。迨。及也。至道。年號也。是年勅賜招提。額曰至悳禪寺。信師古。未攷)。
  悟達當時感其殊異。深思積世之冤。非遇聖人。何由得釋。因述為懺法。朝夕禮誦。
  (遇字。應前顧接字。誅茆結菴。製懺禮誦。忘名利。鑠人我。以了餘生。深培道種。述者。撮大藏之綱要。成雪罪之懺文也)。
  後傳播天下。今之懺文三卷者。乃斯文也。葢取三昧水洗冤業為義。命名曰水懺。此悟達感迦諾迦之異應。正名立義。報本而為之云耳。
  (因懺文緊峭。章句字法鮮嚴。詞可以醒人。事足以警聽。故傳播天下後世也。葢取下。出立名之由。為之作水懺也)。
  今輒敘夫故實。標顯先猷。庶幾開卷若禮若誦者。知前賢事跡之有端由。歷劫果因之不昧也。
  (序主自言。擅敢敘夫舊時實事。標明先代嘉猷。庶幾令末世有緣。得遇此懺者。稱名瞻禮跪誦悔文〔減〕罪增福。亦麤知唐賢達老。始而風義動人。中而人主寵厚。及宿冤得便。乃至脫苦。卓菴述懺。各有端由頭緒。因果不昧。以警後世之妬賢嫉能。舌劍傷人之必有定報也。戒之哉)。
  讚佛偈
  (見佛必須伸讚。表歸投恭敬之誠。為成佛因默具于心。朗彰乎口。令有緣得聞。皷其宿因亦身心歸投。彼此兼益。於道日增。善友日多。於惡日減。斯讚佛偈可缺乎。應釋之)。
  大慈大悲愍眾生。
  (二句。美成佛之因。慈。悲。喜。捨。菩薩所具四無量心也。四皆無量。故皆曰大。又聲聞行。四等未能實益眾生。今菩薩行。四等實能普利故。慈能與樂。不止在一時。一處。一眾生。縱歷無量時。無量處。度無量眾生。與無量樂。隨眾生欲。如日垂影。如母應子。而此與樂之心。不休不息。直令眾生得大涅槃中四樂。故曰大慈耳。大經云。調心莫如調嗔。譬如家犬。不畏于人。山林野鹿。見人怖走。嗔心難去。如守家犬。慈心易失。如彼野鹿。又如畫石。其文常存。畫水速滅。勢不久住。嗔如畫石。諸善根本。如彼畫水。又如大火聚。其明久住。電光之明。不得暫停。嗔如火聚。慈如電光。是故此心。難得調伏。又云一切佛法。如三十七助等。及知他心智。諸神通。知本際智。聲聞智。緣覺智。菩薩智。佛智等法。皆與慈為根本。以慈即如來。即大椉。即菩提道。即大梵。即一切眾生父母。即不可思議諸佛境界。即眾生佛性等。又慈即是常。常即是法。法即是僧。僧即是慈。慈即如來。即一切菩薩無上之道。即甘露。具如經中說。乃至云達多教闍王放醉象蹹殺佛及弟子。佛入慈定。于五指出五師子。象見。心怖失糞。舉身投地。敬禮佛足。乃是修慈善根力。故令彼調伏○大悲者。悲能拔苦。其救苦之心。於時處眾生。悉皆無量。隨眾生所遭逆境。所欲脫者。悉皆拔之如援溺之手。拔疔之藥。而此拔苦之心。常精常進。追斷眾生二種生死之苦而後已。眾生生死不息。悲心不休。眾生苦海甚大。故佛菩薩之悲心亦大也。苦言拔者。苦從前生惡惑種來。業水恒滋。苦根深入。徹骨徹髓。如油入麵。如釘入木。既久且紐。非大士無量悲心之力。何以拔而出之○世間父母。亦有慈悲愛惜兒孫。止於一世。子若不孝。背恩違義。則心生恚恨。慈心薄少。故不名大。諸佛菩薩。慈心不爾。見苦眾生。悲心益重。乃至入于五無間獄。大火輪中。代諸眾生受無量苦。如是慈悲。過於父母無量無邊。故名為大○愍眾生者。愍。是哀愍。憐惜之謂。眾生。對諸佛言。十法界中。除佛法界。俱名眾生。唯佛不墮諸數故。菩薩正斷塵沙。即等覺地。尚有生相無明。聲聞緣覺。無明二字。尚未夢見。六道眾生。父母與己三緣和合。乃至五陰四大眾法共生故名眾生。又土木金石等無情眾生。因宿生修偏枯死定。故墮無知。諸佛為菩薩時。亦發願度之。成圓滿寶覺。故曰情與無情。同圓種智)。
  大喜大捨濟含識。
  (喜。是慶己慶人。皆離苦得樂也。捨者。內外二財悉施于人也。乃至憎愛心。冤親想。度生念。涅槃樂。如此心想樂念。于大圓鏡智中。略無纖毫影子。故二俱名大耳。濟。是濟渡。言用此四無量心。為渡苦海之巨航。博濟眾生。同到彼岸也。含識者。含靈抱識。六趣四生也。大經云。四無量心。能令無量無邊眾生發菩提心。是故菩薩繫心親近。行人了知一切眾生皆歸一道。一道者。大椉也。心地觀云。大慈等四法。能生一切福德智慧。利益安樂無量眾生。速證菩提○已上二句。首四字。是能度。末二字。是所度。愍濟二字。雙兼能所。總明諸佛因中感報之由竟)。
  相好光明以自嚴。
  (此明繇因所剋之果也。佛有三身。謂法報化。法身無形。故不得見。唯佛與佛乃能究盡。今所讚者。報應二身。並有麤細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及八萬四千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