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何罪。答。無因致謗。由宿業障所感。人不見察。因謗成信。信謗即信我惡。故雖假亦惡)。
  人之居世。誰能無過。學人失念尚起煩惱。羅漢結習。動身口業。豈況凡夫而當無過(誰能句。與前貴賤罪自無量呼應)。
  效聖賢修道業者。稱學人(識心達本源者。亦如三果四向)。暫時不在。即同死人。故云失念。羅漢。證無學果者。結習。即過去煩惱結之種子。雖證無學。出三界外。但斷現行。種子猶在。動身發語。無不是業。出纏上士尚爾。況在纏下愚乎。
  但智者先覺。便能改悔。愚者覆藏。遂使滋蔓。
  改悔。則復于無過。覆藏。則又增自欺(大經開二愚法。一。作罪。二。覆藏。知己有過。不惟不改。反文飾之。語云。小人之過也必文)。所以其罪日增。如水之滋潤乎蔓草也(此立定二種。下雙承雙釋)。
  所以積習長夜(南藏長夜積習)。曉悟無期。若能慚愧發露懺悔者。豈惟止是滅罪。亦復增長無量功德。豎立如來涅槃妙果。
  先逆承愚者之所以。即覆藏使蔓之故也。長夜。譬無明(生死中。無智慧明故)。由滋蔓故。所以積集惡習種子。惑重難悟。如長夜之難曉。致三途劇苦。莫知所終。故云無期。若能下。次承智者便悔來。慚愧。與愚者相反。發露。與覆藏互違。無量劫來。惑業有習氣種子。如大樹之有根。必先發開其泥露出其根。枯槁立待。若不惟不去其土。而反覆之以泥。滋之以水。必然蔓莚矣。功德多極曰無量。圓滿之極。則豎立如來妙果(此滅罪長德。近承滅惡興善。遠應離苦得樂義。竪立句。立四種觀行第三段文)。
  若欲行此法者。先當外肅形儀。瞻奉尊像。內起敬意。緣於想法。懇切至禱。生二種心(懇。坊本作慊。非)。
  此雙承上智者及慚愧二節。示懺悔之方。且標二心也。身形儀表。肅然不敢妄動。是身業致敬也。眼則仰望。住持三寶。若有來儀。則能禮所禮歷狀。假觀之端也。內心。則生恭敬。攀緣聖境。依前想法。不惟空觀就。中觀亦圓也。尚須誠懇急切。至極祈禱發二種心(華嚴云。一者禮敬諸佛。法華維摩等。皆云瞻仰尊顏。目不暫捨)。
  何等為二。一者。自念我此形命難可常保。一朝散壞。不知此身何時可復。若復不值諸佛賢聖。忽逢惡友。造眾罪業復應墮落深坑險趣。
  徵釋。一。念此身無常。形則假借四大。命則識息煖三。電光石火。能幾何時。光陰不惜。散壞(是死字)四大分張。此形永棄矣。復(音伏)還也。一旦失却。何時還得。(古云。人身一失袈裟下。萬劫千生不復追。是也)下言不遇清淨良友。滌除罪愆。反逢惡伴。造三途因。又當久沉三界矣。三界難出。如深坑。三途八難受苦無捄。如險難處。
  二者。自念我此生中。雖得值遇如來正法。不為(訓求)佛法。紹繼聖種。淨身口意。善法自居。
  二。自察幸得人身。不信三寶。縱遇佛法。甘心不求。不願捨家剃度。雖或薙染。不肯興隆三寶。紹法王位。繼菩薩志。培聖種子。遇而不遇。真可惜也。淨身下。出聖種義。三業淨。則三慧明而心垢蕩。善法居。則惡伴遠而諸聖近。居者。四威儀中常在其中也。
  而今我等私自作惡。而復覆藏。言他不知。謂彼不見隱慝在心。慠然無愧。此實天下愚惑之甚。
  既不求佛法淨三業。植聖種。反恣意作惡。為地獄種子。惑之甚也。慝惡之隱于心者。慠然憍[怡-台+居]凌人也。作惡不悔是無愧也。私自作。於人所不知見處而故為。政不知佛菩薩五眼三智。何所不燭。故悟老痛責云。實是天下第一等愚惑之人。故云甚耳。(隱慝應上私惡)自不肯向清淨大眾前悔滌也。
  即今現有十方諸佛諸大菩薩。諸天神仙何曾不以清淨天眼。見於我等所作罪惡。
  既瞞不得諸聖天眼。則心所隱慝。身所私作。謂他不知見者實惑也(般若經云。天眼。能見十方沙界眾生。成就身語意業惡行。誹毀賢聖邪見因緣。身壞命終。當墮惡趣。楞嚴云。阿那律見閻浮提。如觀掌中菴摩羅果。諸菩薩等見百千界。十方如來窮盡微塵清淨國土。無所不矚。眾生洞視。不過分寸)。
  又復幽顯靈祇注記罪福纖毫無差。
  言不止佛菩薩已也。更有幽冥中鬼使地祇。顯靈中聰明正直神等。條記欵數。注疏明白秋毫不爽者在。上明業因無差竟。下明果報不謬。
  夫論作罪之人。命終之後。牛頭獄卒錄其精神。在閻羅王所。辯覈是非。當爾之時。一切怨對。皆來證據。各言汝先屠戮我身。炮煑蒸炙。或先剝奪於我一切財寶。離我眷屬。我於今日。始得汝便(兩先字。去呼。應前徃字)。
  夫者。承上惡因不差。以起趨果相當也。錄者。依昔記而執之也。閻羅。正云閻魔羅。此云靜息。以能靜息造惡人之不善業故(或翻為遮。遮令不造惡故。或云琰魔。此云雙王。鬼官總司也。有二義。一。自受果報。此王苦樂竝受。故云雙王。二。兄妹為王。兄治男事。妹治女事。兄妹竝稱獄主。故云雙王。古云。兄與妹而雙王。苦與樂而同受是也。此南洲下過百踰繕那。有琰魔王國。縱廣亦爾。然有二類。一大菩薩化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