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4-佛藏 -15-礼忏部

22-中国撰述礼忏部-慈悲道场水忏法科注-清-西宗-第4页



正在加载语音引擎...

  二陳懺(如是)
二傲慢(二)
  初列相(又復)  二陳懺(如是)
三穢濁(二)
  初列相(或嗜)  二陳懺(如是)
四暴戾(二)
  初列相(或貢)  二陳懺(如是)
五貪誑(二)
  初列相(或臨)  二陳懺(如是)
六殘忍(二)
  初列相(或捶)  二陳懺(如是)
七放逸(四)
  初列相(或放)  二結罪(致使)  三示報(墮大)  四陳懺(是故)
八結懺(向十)
四躡前結懺(二)
  初總舉(向來)  二陳懺(今日)
五發願總懺(三)
  初世界法(願承)  二出世法(遠離)  三結懺(發願)
○三報障(二)
  初承前起後(禮諸)二列相分懺(二)
初總明(九)
  初引經示勸(經中)  二指事作證(何以)  三舉報警迷(但凡)  四人命無常(眾等)  五世事虗假(但五)  六天福有盡(天上)  七取譬世事(如今)  八勸離罪報(眾等)  九結懺令除(是故)
二分列(三)
初地獄(二)
初列相分懺(二)
初正獄(四)
  初總標(某等)  二略說(如經)  三結報(如是)  四陳懺(今日)
二餘獄(四)
  初列懺(次復)  二示苦(此中)  三憶苦(南無)  四陳懺(今日)
二發願總懺(三)
  初離苦(願承)  二得樂(等受)  三結懺(懺悔)
二惡道(三)
  初承前起後(禮諸)二列相分懺(四)
初人道(三)
  初列相(經中)  二結報(致使)  三陳懺(是故)
二畜生(三)
  初列報(次復)  二結報(如是)  三陳懺(今日)
三餓鬼(三)
  初列報(次復)  二結報(如是)  三陳懺(今日)
四鬼神(三)
  初列報(次復)  二結報(如是)  三陳懺(今日)
三發願總懺(二)
初解脫(二)
  初分釋(願承)  二總明(願從)
二示現(惟除)
三人天(二)
  初承前起後(已懺)二列相分懺(二)
初略懺過現(三)
  初促命(相與)  二原因(如此)  三陳懺(是故)
二廣懺現未(三)
  初列報(無始)  二結報(如是)  三陳懺(某等)
○二迴相門(三)
  初承前起後(前已)二正名迴相(三)
  初總舉前文(某等)二普及眾生(二)
初現生得益(二)
  初感樂果(現生)  二植善因(正信)
二當來得益(六)
  初近佛(捨此)  二遠魔(願得)  三感勝(又願)  四尚善(又願)  五值聖(又願)  六二利(又願)
  三上同諸聖(如諸)
三統結迴相(三)
  初反明四法有盡(虛空)  二正明修行無盡(我此)  三總結歸敬三寶(發願)
  水懺總科(終)
水懺科註卷上
龍住釋 成簡西宗 集註
  讚文
  天上天下無如佛  十方世界亦無比  世間所有我盡見  一切無有如佛者
  啟運慈悲道場懺法。
  啟運者。啟懺時。便要一心運想。道場者。修道之場也。此慈悲道場懺法。方能利益眾生。葢建此慈悲道場。以有慈悲懺法故○又道場二字。有事有理。事則於阿蘭若。以香華燈燭等事。而施設莊嚴等處者是也。理則虔懇至誠清淨心中者是也。懺者。梵語懺摩。此云悔過。懺謂止斷未來非。悔謂已恥心於往犯。故云已作之罪。願乞消除。未起之惡。更不敢造。故名懺也。法者。軌持為義。軌則軌生物解。持則任持自性。亦總不出自利利他之道。謂之法也。
  一心歸命三世諸佛。
  一純潔精專之謂也。人雖自能懺悔。又必求佛拔濟。故要一心歸命諸佛。過去未來現在。是為三世。以下八佛。正三世佛也。
  南無過去毗婆尸佛。
  梵語毗婆尸。又名維衛。此云勝觀。釋迦於是佛出世。初種相好。故為七佛之首。作付法偈曰。身從無相中受生。猶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無。罪福皆空無所住。乃過去莊嚴劫。第九百九十八尊佛。
  南無尸棄佛。
  梵語尸棄。此云持髻。作付法偈曰。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乃過去莊嚴劫。第九百九十九尊佛也。
  南無毗舍浮佛。
  梵語毗舍浮。此云徧一切自在。偈曰。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乃是過去莊嚴劫第一千尊佛也。
  南無拘留孫佛。
  梵語拘留孫。此云所應斷。偈曰。見身無實是佛身。了心如幻是佛幻。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與物何殊別。乃現在賢劫第一尊佛也。初減人壽六萬歲時出成佛道。為賢劫千佛之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