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4-佛藏 -15-礼忏部

22-中国撰述礼忏部-慈悲道场水忏法科注-清-西宗-第5页

  南無拘那含牟尼佛。
  梵語拘那含牟尼。此云金寂仙。偈曰。佛不見身知是佛。若實有知別無佛。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怖於生死。此現在賢劫第二尊佛。次減人壽四萬歲時出成佛道。
  南無迦葉佛。
  梵語迦葉。此云飲光。偈曰。一切眾生性清淨。從本無生無可滅。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無罪福。此現在賢劫第三尊佛也。人壽減至一萬歲時出成正覺。賢劫中第九小劫。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梵語釋迦牟尼。此云能仁寂默。○仁慈化導。利他之號。寂默證真。利己之名。自利利他。故云能云云。偈曰。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是賢劫第四尊佛也。人壽百歲時出現於世。若言劫者。人壽八萬四千歲。過一百年。減一年。又過百年。減一年。減至十歲。而又過百年。增一年。乃至增至八萬四千歲。如是一增一減。為一小劫。二十增減為一中劫。八十小劫為一大劫。亦有云。八十增減為一中劫。不知孰是。當知一增一減。一千六百八十萬年。住劫。初至第九劫。人壽百歲時。該一萬五千一百一十九萬年。減至十歲。猶有一萬年在後可知。
  南無當來彌勒尊佛。
  梵語彌勒。一譯梅怛麗。此云慈氏。姓也。又云阿逸多。此言無能勝。名也。現在兜率天宮說法。後降生於翅頭末國城中。大婆羅門家。托胎長成。身長三十二丈。胸廣十丈。面長五丈。人民年壽皆八萬歲。人長一十六丈。相貌端嚴。衣食化生。不須勞苦。金銀七寶滿藏。無人視之。無有災患寒暑盜賊諸不吉祥事△住劫內第十小劫。人壽八萬四千歲。減至八萬歲時出。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佛法最上。更無一法與之齊。佛法最深。更無一法窮其底。理趣幽微。不可思議。故云無上云云。
  百千萬劫難遭遇。
  經云。諸佛興出世。懸遠值遇難。正使出於世。說是法復難。又云。無量無數劫。空過無有佛。既無有佛。亦無有法。故云百千云云。
  我今見聞得受持。
  今以釋迦世尊。留傳聖教於諸方。故得見聞受持。幸之極矣。見聞可解。受持者。領納前境曰受。操執不捨曰持。依義修行之謂也。今權將禮誦曰受持亦可。
  願解如來真實義。
  今本有作願解如來懺法義者亦可。依古願解如來真實義。不必改作。古無改故。而此懺中。諸佛洪名。原出如來金口。況懺文亦引佛經無非如來真實之義。故不必改也。此四句。即是讚法。亦表志心虔懇之意也。佛法難聞。今幸得聞。惟願解了。如說修行。
  慈悲水懺法卷上
  此一部懺文。但略解義趣。若依古科判。文繁不盡。
  法見上義。卷者。對舒而言。葢西域法寶。非梵本。非方冊。但以一軸而莊成。欲覽則舒之。覽畢則卷之。捲舒不定。故云卷。此經三卷。故云上○志心禮懺。須先識懺悔兩字義。懺者。懺除已往。悔者。從今改悔。故惟能悔者。乃能為懺。曰慈悲者。慈能與樂。悲能拔苦。祖師立懺法。正起大慈悲心。所以救拔眾生苦。而與眾生之樂。故曰慈悲懺法也。水懺者。因三昧水以解怨。故取立名。詳見前緣起中。
  一切諸佛愍念眾生。為說水懺道場總法(發語之端)。良以眾生垢重。何人無罪。何者無愆。凡夫愚行。無明闇覆。親近惡友。煩惱亂心。立性無知。恣心自恃。
  因垢重。所以多諸罪愆。垢者。身心不淨。三毒流穢。染汙妙明。如塵坌汙于寶鏡。使之不明。故云垢也○無明闇覆。至恣心自恃。正言垢重處。無明者。不明也。執迷而不知自己之過非也。暗覆者。因無明。故迷暗而覆蔽其真性也○凡夫之人。彼此皆然。而言親近等者有二義。一者互相競造。故云親近。二者宿無信種善根。不能親近善友。反交惡人。總被貪嗔癡等昏迷。煩惱亂于真心。以至如此。文中自明○貪嗔癡慢疑邪見。六種根本。并二十種隨煩惱等文○無知亦即無明也云云。
  不信十方諸佛。不信尊法聖僧。不孝父母六親眷屬。盛年放逸以自憍倨。於一切財寶。一切歌樂。一切女色。心生貪戀。意起煩惱。親近非聖。媟狎惡友。不知悛革。或復殺害一切眾生。或飲酒昏迷。無智慧心。恒與眾生造逆破戒。過去諸罪。現在眾惡。今日至誠。悉皆懺悔。未作之罪。不敢更作。
  不信諸佛。至飲酒昏迷。正言罪愆之多。所以要披誠懺悔。信三寶。是出世福田○十方者。東西南北四維上下也。佛者。覺也。覺即對迷而言。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法者。正也。即三藏經律論是也。僧者。淨也。即菩薩聲聞緣覺。及西方東土歷代祖師是也。盛年。壯盛之年。血氣之勇故。一者普及為言。切者盡際為義。總該統攝。故云一切○貪財長其傲。貪樂助其婬。貪色亂其正○心等之言。據相宗說。集起名心。屬賴耶。即第八識。籌量為意。即第七末那。了別為識。即前六等識。今云心生意起。大抵重在前六等識。動身發語。乃至起惑造業。皆由六識以為殊勝。故可知之矣。戀執著之義也○不正。邪狎之徒。故曰非聖。復乃至害人命等○智是當人性體。慧是當人照用。智慧。對識性而言。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