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則六穢。
六道生死一向是穢其中不無性淨。
四淨。
約從德斷惑成智故且言淨其中不無性惡矣。
通則十通淨穢。
淨穢俱通十界可知。
故知剎那染體悉淨。
性中本淨。
三千未顯。
圓淨般若約於修德而論故有迷悟。
驗體仍迷。
夫譚三千皆是妙境若三千未顯尚言驗體猶迷如何有又將對外境耶。
故相似位成六根遍照。
十信位中比量智照不成而成成十信位初住證理一成一切成相似之中六根互用照分十界十不定十矣。
照分十界各具炳然。
一根具十法界乃至百界千如互照炳然乃一根具五根若互照之即一根具六箇三千性相六根計三十六三千性相六根各一念一念之中各具六根不可勝數豈待果成方等百界耶下言果成等彼百界者分而言之矣。
豈六根淨人謂十定十。
十信位人不次第中而論次第部旨元意位位三千。
分真垂迹十界亦然。
登住之人分真中道垂迹十界亦然者垂迹同於住前現十法界身六根互用亦同意云因位極雖證分真未等百界故下云乃至果成等彼百界。
乃至果成等彼百界。
因位之中不增減中而論增減位位增減修中約顯未滿百界性本三千果證妙覺方正其性百界千如無增減矣。
故須初心而遮而照。
不在初不離初者聞思修三慧法爾起照無一二三是遮而一二三是照矣。
照故三千恒具。
性體炳然故曰恒具。
遮故法爾空中。
火燄向空理數數咸滅爾空中。
終日雙亡終日雙照。
遮照同時不相隔異故曰終日。
不動此念遍應無方。
一念法界故無動移遍應眾機亦無方所。
隨感而施。
如雞抱子呼啄同時。
淨穢斯泯。
性相兩亡淨穢何有。
亡淨穢故以空以中。
義云以空以中三千相泯空中即假三千宛然故須初心而遮而照終至妙覺不異初心性本法爾設修亦然此即唯圓甚難甚難法爾而遮性本寂滅永嘉云解脫寂滅即法身也。
仍由空中轉染為淨。
轉八識為四智亦因轉染依為淨依功由性自空中矣愚今斷曰不唯仍由空中轉染為淨亦由空中轉淨為染矣。
由了染淨。
染亦非染淨亦非淨對境修觀而染而淨。
空中自亡。
心法雙亡藥病俱泯。
此以因果不二門成。
染淨不出因果結意歸宗矣。
六依正不二門者。
三千相中一千國土所居曰依二千界如能居曰正總在一念故曰不二即所能通為門矣。
已證遮那一體不二。
梵云毗盧遮那此云遍一切處寂李長者云通一切處照如上五門廣明妙境一體無二足可誠信故云已證。
良由無始一念三千。
一念心起莫窮其始曰無始諸經諸論廣說(云云)多云妙覺前心方見其始玄義云妙覺之中念念無邊更無其始文句中明歘然火起為無始無明本無今有記主云無明無始即菩提是良謂不思議法界性何始何終耶念念三千何邊量耶。
以三千中生陰二千為正。
眾生世間一千五陰世間一千俱屬正報色心也。
國土一千屬依。
國土世間所居為依報色心別分之中依報心應非分別耳。
依正既居一心。
總也。
一心豈分能所。
分而不分。
雖無能所依正宛然。
依正宛然之相豈同兼中之天。
是則理性。
理即是佛。
名字。
名字是佛。
觀行。
觀行即佛。
已有不二依正之相。
理等三即體本遮那相自不二。
故使自他。
十妙之中後之五妙六感應七神通八說法九利益十眷屬咸具自他之義。
因果。
前之五妙一境二智三行四位五三法前四在因後一在果總標十妙故曰自他因果矣。
相攝。
一一互攝文義顯然。
但眾生在理。
眾生理即是佛更無欠剩。
果雖未辨一切莫非遮那妙境。
大師云手不執經卷當讀是經心不思惟普照法界耳不聞說法恒聽梵音如是學聞豈不大哉行住坐臥毗盧華嚴鎮常開演即自受土矣。
然應復了諸佛法體非遍而遍。
法體即不當遍與不遍而遍法界。
眾生理性非局而局。
理性不當局與不局眾生情局身微蟭螟翎飛之類矣。
始終不改。
眾生報起一身始終生老病死乃至六道不同理性亦復不改。
大小無妨。
身似毛頭之小形二見巨海之大於理無妨。
因果理同。
始終體一。
依正何別。
結示可見。
故淨穢之土。
依報國土。
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