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故唯在苦道。答。唯彼所起。問。戒取計因。苦諦是果。何故在苦。答。計多苦行。望為實因。故在苦下。非出世道。妄謂出道。是故復於道處能起。集滅異此。故無身見。無身見故。亦無邊見。集滅非道。不生戒取。又復戒取。在於苦道二諦下者。本是內道。見苦能斷。本外道者。見道能斷。故唯在二。
【■補】戒取。見苦見道斷者。本是內道。但知苦時。不生戒取。故見苦斷。本外道者。已生戒取。必斷惑見道。方斷戒取。故見道斷。
【■備】辨訛曰。又復戒取等文。此中明四諦下。十使增減不同。四諦乃佛所宣之法。不當反引外道也。私謂。戒取之名。多對外道而立。此段本玉師餘意。當以上解為正判也。
【□註】此有親疎之義。孤山作六十四句解(云)云。
【■記】解見下。
△三結成大數。
二界合為五十六。并前三十二。合為八十八使也。
【□註】八十八使。且據見惑。婆娑中云。九十八使者。兼十思故也。輔行五下(十)云。以十纏為九十八。
【■記】十思。法界言。欲界四。謂貪嗔癡慢。色無色各三。除嗔使為十。輔行引論言。纏八無慚愧。嫉慳并悔眠。及掉舉昏沉。或十加忿覆。法數言。悔。謂所作過。不能自安。而成悔蓋。覆。謂隱藏所作過。惟恐人知。餘可解。
【□註】論文所出不同。或名三結。止觀云。初果所破。如竭四十里水。功夫甚大。恐聞者生疑。略斷三結。(文)謂身見。戒取疑如下圖示。
【■記】論。指大論。或時為鈍。但說斷三。是也。止觀準大經迦葉問。如來說須陀洹斷煩惱。如竭四十里水。云何言斷三結。一我見。二非因計因。三疑網。佛言。此三重故。亦攝須陀洹人。一切所斷結故。輔行引論言。三結。生惑增上。身見。生六十二。戒取。生一切苦行。疑。於過去一切處生猶豫也。又世尊說斷八十八使。及無量苦。名須陀洹。則受化者生憂。何能拔除八十八大樹。度八十八大河等。若佛說斷三結者。受化者歡喜也。斷結之相。準十地經言。非初非中後。論言是斷結相。此智盡漏力為初。智斷為中為後。答。非初智斷。亦非中後。如燈燄非唯初中後。前中後取故。謂取一時。則不能斷。三時總取。方能說斷。假三時斷。則無定性。何者。初若能斷。不假中後。後若能斷。不假初中。既假三時。故知無性。一一推徵。三皆不斷。是故經言。非初非中後。由三時無斷。方能斷結。故論云。前中後取故。論主總取三時。方顯三時無斷。經論言反。意乃相成。經則約性。論則約相。性相無礙。方能斷結。然經論雖明大乘斷結相。亦可意會小乘也。
【■記】節引雜心論曰。凡計罪福。是我所作。不將善惡業因為我。故身見不依集。知集非我。不名迷集。邊見依身。亦不依集。亦不將滅道為我。計斷計常。亦同。故身邊唯苦。若戒取迷苦及道。謂愚人聞說精勤苦行。即謂事中苦身是道。不知勤觀苦空。方斷生死。身苦非道。故戒取迷苦諦生。或不將身苦為道。直執戒等福行為道。此將集因轉將為道。如此戒取。名迷道諦。理實凡愚。不識集因。妄執為道。應是迷集。但彼迷心。不計福行。以為集因方轉為道。故不名迷集。不同計苦以為道者將苦為道。故名迷苦。是故戒取迷苦迷道。不迷於集。滅是聖果眾生所求。不取惑滅。為道因行。故戒取不名迷滅。若邪見。見取。及疑。此三通迷四諦。邪見謗無因果。該凡及聖故通迷。見取於自身報。取為第一。即迷苦。於事善業計為第一。名迷集。若取梵無想等天為涅槃。名迷滅。於彼戒取所言之道。取為第一。名迷道。故通迷。疑心於諸凡聖因果。不知有無。生疑不決。故亦疑四。上來所明五見及疑。惟迷諦理。不名迷事。以迷理故。還見理斷。唯識心要云。迷諦有總別。總。謂十種。皆迷四諦。苦集。是彼六道因依處故。滅道是彼怖畏處故。別謂身邊唯迷苦。八通迷四。身邊唯果處起。別修空觀。及非我觀。對治身邊。屬苦諦故。疑與身邊邪三見。親迷苦理。戒見二取。執彼三見戒禁。及所依蘊。為勝能淨。於自他見。及彼眷屬。如次隨應起貪恚慢。相應無明。與九同迷。不共無明。親迷苦理。疑及邪見。親迷集等。二取貪等。准苦應知。然嗔亦能親迷滅道。由怖畏故。生憎嫉故。迷諦親疎。麤相如是。與此大同小異。對會可識。
【■補】孤山六十四句。閒居編言。苦諦十使皆具足。身見唯緣苦境生。集諦癡業有漏因。滅諦無為無漏果。皆非身見所緣境。邊身并及戒禁取。此二隨身亦不生。是故集滅除三見。道諦本為無漏因。是故身邊亦不起。邪見既撥無聖道。戒取還從邪見生。執取非道為真道。是故則有戒禁取。四諦具足有親疎。苦下疎三親有七。執我我所為身見。邊見從身計斷常。邪見撥無因果法。見取執劣以為勝。禁取於非因計因。疑則猶豫而不決。無明迷暗不了故此等皆依苦等起。是故七惑號親迷貪嗔與慢三種惑不從苦諦境上起。但緣前七背上生。是故三得疎迷號。集七四親三種疎。邪見撥無疑猶豫。見取執劣癡迷暗。三疎名目亦如前。貪等只依四法起。滅則三親四是疎。疎則前三添見取。苦諦是劣執為勝。是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