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五次。即量行節減亦可。注云。
  弟子  持誦  經。共 千 百卷。願與一切有情。回向菩提。求生淨土。
  弟子  禮誦  懺儀。共 千 百卷。願與一切有情。回向菩提。求生淨土。
  弟子  謹遵遺教。廣修眾善。今合計所行。共 千 百件。願與一切有情。回向菩提。求生淨土。
  弟子  普為四恩三有。代申回向。今將所誦萬德洪名一圖。分為十分。一奉祖先父母。一奉帝主大臣。一奉三黨眷屬。一奉師友。一奉諸天。一奉諸鬼神眾。一奉地獄眾生。一奉冠帶人倫。一奉編氓下賤。一奉羽毛鱗介蜎飛蝡動之屬。盡此報身。同生淨土。

  重訂西方公據卷上
  重訂西方公據卷下

    知歸學人 彭際清 集

  六蓮宗開示
  專雜二修說

    (唐)善導和尚
  問。何故不令作觀。直遣專稱名號。答。眾生障重。境細心麤。識颺神飛。觀難成就。是以大聖悲憐。直勸專稱名字。正由稱名易故。相續即生。若能念念相續。畢命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無外雜緣。得正念故。與佛本願相應故。不違教故。順佛語故。若捨專念修雜業者。百中希得一二。千中希得三四。何以故。乃由雜緣亂動。失正念故。與佛本願不相應故。與教相違故。不順佛語故。繫念不相續故。心不相續。念報佛恩故。雖作業行。常與名利相應故。樂近雜緣。自障障他往生正行故。比見諸方道俗。解行不同。專雜有異。但使專意作者。十即十生。修雜不至心者。千中無一。願一切人等。善自思惟。行住坐臥。必須厲心克己。晝夜莫廢。畢命為期。前念命終。後念即生。長時永劫。受無為法樂。乃至成佛。豈不快哉。

  臨終正念訣

    同 上
  凡夫臨終。欲生淨土。須是不得怕死。常念此身多苦。不淨惡業。種種交纏。若得捨此穢身。超生淨土。乃是稱意之事。如脫敝衣。得換珍服。放下身心。莫生戀著。才遇有病。便念無常。一心待死。須囑家人及問候人。來我前者。為我念佛。不得說眼前閒雜之話。及家中長短之事。亦不須輭語安慰。祝願安樂。此皆虗華無益。若病重將終。親屬不得垂淚哭泣。及發嗟歎懊惱聲。惑亂心神。失其正念。但同聲念佛。守令氣盡。若得明曉淨土之人。頻來策勵。極為大幸。依此法者。決定往生。更無疑也。

  禪淨四料簡

    (宋)永明禪師
  有禪無淨土。十人九錯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有禪有淨土。猶如戴角虎。現世為人師。當來作佛祖。無禪無淨土。鐵牀并銅柱。萬劫與千生。沒箇人依怙。

  往生問答

    同 上
  問。觀經明十六觀門。皆是攝心修定。觀佛相好。諦了圓明。方階淨域。如何散心而能化往。答。九品經文。自有升降。上下該攝。不出二心。一定心。如修習定觀。上品往生。二專心。但念名號。眾善資熏。回向發願。得成末品。仍須一生歸命。盡報精修。坐臥之間。常面西向。當行道禮敬之際。念佛發願之時。懇苦翹誠。無諸異念。如就刑獄。若在狴牢。怨賊所追。水火所逼。一心求救。願脫苦輪。速證無生。廣度含識。紹隆三寶。誓報四恩。如斯志誠。必不虗棄。如或言行不稱。信力輕微。無念念相續之心。有數數間斷之意。平時懈怠。臨終望生。但為業障所牽。恐難值其善友。風火逼迫。正念不成。何以故。如今是因。臨終是果。應須因實。果則不虗。聲和則響順。形直則影端也。如要臨終十念成就。但預辦津梁。合集功德。回向此時。念念不虧。即無慮矣。問。見性悟道。便超生死。何用繫念彼佛。求生他方。答。真修行人。應自審察。如人飲水。冷煖自知。諸仁者。當觀自己行解。見性悟道。受如來記。紹祖師位。能如馬鳴龍樹否。念無礙辯才。證法華三昧。能如天台智者否。宗說皆通。行解兼利。能如忠國師否。此諸大士。皆明垂言教。深勸往生。蓋是自利利他。豈肯誤人自誤。況大雄讚歎。金口丁寧。希從昔賢。恭稟佛勅。定不謬誤也。至往生傳所載古今事迹。顯著非一。宜勤觀覽。以自照知。又當自度臨命終時。生死去往。定得自在否。自無始來惡業重障。定不現前。此一報身。定脫輪回否。三途惡道。異類中行。出沒自由。定無苦惱否。天上人間。十方世界。隨意寄託。定無滯礙否。若也了了自信得及。何善如之。若其未也。莫以一時貢高。卻致永劫沈淪。自失善利。將復尤誰。嗚呼哀哉。何嗟及矣(此節語載龍舒淨土文第十一卷。云出王敏仲直指淨土決疑集。今決疑集已不傳。而世間通行淨土文祗有十卷。恐漸湮沒。故錄其文。與萬善同歸一節。並列如右)。

  勸人發隨偈并敘

    慈照宗主
  念佛之人。若不發心求生淨土。皆是埋頭過日。自失善利。大凡念佛。先要發心。欲超生死。往生淨土。須以大願自為主意。常須念佛。早晚專心禮拜彌陀。如朝帝主。兩